不少接触过无条件养育或者现在流行的一些育儿理念的妈妈们都不难理解,养孩子需要静待花开,不能焦急,不能控制,要给孩子空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
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一直不敢滑滑梯,虽然他很想去玩,但是每次都只是站在滑梯的楼梯那里看。每次他在那里“看”的时候,我都在一旁静静地等他认为“看够了”才走,我知道,每一次“看”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积累,有的孩子可能只要第一次看到,就要去滑了,而我的孩子要看多少次呢,我也不知道。
还有我的孩子之前一直都不敢坐扶手电梯的,都要大人抱着,后来我们发现抱着其实存在安全隐患,然后每次我跟他出去,他都要选择走楼梯而不坐扶手电梯,即便我们要走很远很长很高的楼梯,他都义无反顾,而我,也坚持陪着他一步一步地爬楼梯。坐扶手电梯的事情,也是这几天才有了新的突破,可以牵着大人的手自己站上去了。
孩子,就是这样慢慢地、一点一滴地长大的。
回想一下,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有一些重大的或者是不起眼的“转折点”的,这是一些“助力”,在推动孩子的成长。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些“助力”往往来自父母。
比如说我们的滑滑梯,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在一次在外地旅行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全部是木头做的滑梯的营地里住了几天,我看到他很想去尝试去玩,可是一直还是不敢突破。有一天我跟老师请教这个问题,孩子也在一边听着,其实我们之间的谈话并没有焦虑和紧急,主要还是表达疑惑以及对孩子的关爱。然而谈话结束后,我儿子竟然主动要求要去玩了,而且一玩就上瘾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当时“推了”他一把,当孩子每次在旁边看别人玩的时候,他其实很想玩,但是不管大人怎么鼓励,他都没有往前走,慢慢地他形成了自己的“舒适区”,他知道呆着看是安全的,可是如果他一直没有尝试,他就不知道那有多么地好玩,现在每当我看到他在高高的滑梯上滑下来,脸上洋溢的开心满足和兴奋,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扶手电梯也是一样,我们有机会爸爸就会带他去坐,从抱着开始,到上了电梯后让他自己站着,不断接触、不断进步。
静待花开,是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接纳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比别人慢的节奏,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不批评、不否定孩子。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对孩子不管不问、任由孩子自己怎么样就怎么样了,这又是走到了放养的极端。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跟孩子一起去面对,去突破——你现在做不到没关系,妈妈/爸爸跟你在一起,我们一起面对。
所以说,我们既需要给孩子“静待花开”的空间和积累,也需要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推”一把,完成一步一步的突破和成长。成长,意味着变化,更加独立,更加成为“人”,更加绽放自己。
孩子小的时候,事情是小的,在大人看来做不到有点不可思议,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了,你又会觉得问题越来越严重,束手无策。我时不时会在育儿群里看到有家长又开始疑惑:我的孩子今天又不好好写作业了!我的真的很烦!都这么大了......
成长,是每一个孩子的必修功课,也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即便父母不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孩子都能意会父母心底的想法。如果大人都没有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的态度,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呢?养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机遇。
我们身上的品质,是从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作为父母,我们怎样才能够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加进步,比我们更加好呢?简单地说:“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这样的道理谁都明白。放到现实生活中来看,将自己身上好的品质保留下来,改进自己的不足,那就需要父母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突破。只有我们的思维回路改变了——“现在,我是这样做的”,这样的模式在我们的内在不断发生,不断地在我们的思维中重复,形成了新的思维回路;同时,对孩子来说,“现在,妈妈是这样做的”,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的作用,当他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方式来处理。如此重复,我们身上想要改变的部分就会慢慢改写,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我们成为 更好的父母,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