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对政府的货币政策信心不足的大背景下,09年,一个匿名者用“中本聪”这个化名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加密算法的经济模型,通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系统,用数字货币(即比特币)奖励在这个模型下参与计算答题(即挖矿)的人,因其使用了密码学中的多种函数(哈希算法、签名、工作量证明、零知识证明),使得其在区块链中拥有了不可更改的特性,即安全性。
10年,神秘的中本聪(比特币协议之父,猜测是一名精通密码学、经济学的日本数学家)共享了最后一段程序,并把以后的工作交给了当时的开发领导者GavinAndresen,当年比特币首次公开交易,BTC/USD=1:0.003,这一年也叫披萨年,有位程序员花了10000个比特币买了两张披萨,同年比特币的重大缺陷也被发现,通过缺陷创造了近2000亿个比特币,几小时后被发现并清除了日志中的数据。
11年,比特币与美元等值。
比特币的奖励是衰减的,从第一批奖励的50个币开始,总量越大,奖励越少,到25个,到12.5个,开采的时间和成本越来越大,在时间维度上,它是有一个上限总量的,在2140年达到2100万个上限总量,这就产生了另一个属性:稀缺性。从人类使用货币的发展史来看,从黄金到钻石,稀缺性也是货币的一种重要属性。
从比特币的涨幅来看,涨幅最高达到1000多万倍,而历史上最著名的郁金香泡沫,涨幅也只有200倍左右。
比特币等一系列数字货币,看似没有边界(不像法币一样有各自的所属国),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比例集中在极个别的几个区域中,当这几个区域中的持有者想共谋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是可以影响到整体的价格走势的(就好比股市中的大户操盘行为)。
比特币作为早期的一种数字货币(后续的很多数字货币其实相较比特币还是有优化的)并不是很完美,在未来,它也仅是众多数字货币中的一种,随着发展,在整个体系中占有的量可能会越来越小,而货币的本质是人们用来做商品或服务交易的一般等价物,它的价值不应该是通过炒来决定的,最终应该回归到交易场景中。
一场洪水,把一个富有的商人和一个穷人困在了一棵树上,商人手里只有金子,穷人手里只有馒头,这个时候,穷人是否愿意拿馒头换商人手里所有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