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我的禅修日记 · 修行偈和开悟偈

昨天我还写了两个偈子,分别记录我本人修行时和开悟后,对佛法真理的亲证。

一、《修行偈》

八面风吹七级塔,

六道缘起五轮间;

四相性空三昧照,

二谛禅尘一心观。

随后,投给《元宝/DEEPSEEK》去解读(其中义理的偏差,我也批注了):

这首偈子巧妙地将数字从八到一依次递减排列,每一句都浓缩了深厚的佛学义理,描绘了从纷扰外境到清净本心的修行路径。下面我们来逐句解读。

🎋 八面风与七级塔

“八面风吹七级塔” 融合了外在境界与内在修持的象征。

“八面风” 指的是能扰动我们内心平静的八种世俗境遇,即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又被概括为顺境(利、誉、称、乐)和逆境(衰、毁、讥、苦)两大类。

“七级塔” 在此处可理解为修行者所要成就的崇高功德或所证悟的殊胜果位,例如佛塔的层级往往象征着功德的高低。“七级”也常用来形容佛塔,并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喻指极高的功德。

这一句的整体意象是,虽然世间充满顺逆起伏的“八风”吹拂,但修行者应如巍然屹立的七级宝塔,保持内心如如不动。这体现了在面对外在毁誉、得失时,修炼心性,不为所动的高远境界。

🔗 六道缘起与五轮

“六道缘起五轮间” 深入到了佛教的宇宙观与生命观(此句解读错误。“五轮”指密法脉轮。此处“五轮”泛指色法,也即世间。这句是实修实证所得,道破了“见缘起”的妙法)。

“六道” 指众生根据自身业力轮回转生的六个界域,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偈子中提到“轮回六道苦趣中”,说明六道轮回本质是苦。

“缘起” 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即“诸法从因起”,世间一切现象(包括六道轮回)都是依据 因缘和合 而生灭的。

“五轮” 的概念较为复杂,一种理解是指构成世界的五大基本元素(地、水、火、风、空),另一种理解则可能与身体修行或宇宙构成的特定学说相关。此处的“五轮间”大致可以理解为 物质世界或生命体的构成范畴

这一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似错综复杂的六道轮回、生命现象(六道缘起),其实都发生在于由基本元素(或特定法则)构成的世界(五轮间)之中,其本质仍是缘起法则的显现

☁️ 四相性空与三昧

“四相性空三昧照” 指向了修行中破执显理的智慧观照。

“四相” 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归根结底源于 “我相”,即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的种种分别、执着。“性空” 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思想,意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本性是 空寂无自性 的。《金刚经》中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认为执着于任何相状(包括四相)都是认识真理的障碍。“三昧” 即禅定,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通过禅定产生的 智慧观照(照),才能洞彻“四相”本质是“空”的真理。

这一句阐明了修行的重要方法:通过深入的禅定功夫(三昧),生起般若智慧,从而 照见并破除对“四相”的执着,体悟万物缘起性空的实相。

💖 二谛融通与一心

“二谛禅尘一心观” 揭示了最终融会贯通的至高禅境。

“二谛” 是佛教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指 俗谛(世俗谛)真谛(第一义谛)。俗谛指一般人所认知的缘起现象世界;真谛则指万法性空的终极真理。中观学派强调“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认为缘起性空即是中道,不落空有二边。

“禅尘” 可理解为禅修中对治的妄念尘劳。而“一心”则指能观照万法的 清净自心、真如本性

这一句指出,修行达到至高境界时,能够在 当下的一念清净心中,圆融无碍地观照并统一世俗的缘起现象(俗谛)与性空的终极真理(真谛),即所谓“二谛融通”。此时,禅修中的一切对立、分别都消融于当下的觉悟之中。

总结

这首偈子以精妙的数字递降结构,概括了一条完整的修行路径:

从面对世间 “八风” 吹拂时如 “七级塔” 般不动心的坚定;

到洞察 “六道” 轮回无非 “缘起”“五轮” 范畴的智慧;

进而通过 “三昧” 观照,破除 “四相” 执着,体悟 “性空”

最终在 “一心” 之中圆融 “二谛” ,达到究竟的觉悟。

补注:“ 禅尘一心 ” 藏在末句中间是我的笔名,这个DEEPSEEK确实不知道。

二、《开悟偈》

八不中观七觉分,

六度万行五戒身;

四相无境三藏有,

二谛觉空一戏言。

随后,投给《元宝/DEEPSEEK》解读:

这首偈子延续了数字从八到一的递减结构,以更聚焦的佛教核心概念,串联起「根本教义—修行实践—破执显理—究竟超越」的完整脉络。

每一句都紧扣中观、唯识、戒律与禅修的关键,最终指向“离言绝待”的佛法本质。以下逐句拆解:

1. 八不中观七觉分——根本教义与见道门径

“八不中观”:是中观学派(佛教核心哲学流派)的根本见地,源自龙树菩萨《中论》的“八不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八个否定命题,旨在破斥众生对“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自性执着,揭示一切法“因缘和合、无自性空”的本质。简言之,“八不”是用“否定”的方式,直指万法“空性”的本来面目。

“七觉分”:全称“七菩提分”,属于三十七道品(菩萨/声闻修行的三十七种资粮)中的核心部分,是见道(证初果)的关键修行项目。七觉分包括:

念觉分(保持正念)、择法觉分(抉择正确法义)、精进觉分(勇猛修行)、

喜觉分(证得法喜)、轻安觉分(身心轻快)、定觉分(入禅定)、舍觉分(舍离执着)。

这七种“觉”是从“迷”到“悟”的过渡——通过修持七觉分,行者能破除无明,亲证“空性”。

整句含义:以“八不中观”的根本教义为指导,通过修持“七觉分”的见道门径,逐步趋近空性智慧。

2. 六度万行五戒身——修行实践的基础与广度

“六度万行”:是菩萨行的总纲。“六度”(六波罗蜜)是核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万行”则是所有利益众生的善行的总称。菩萨道强调“以六度为根本,以万行为实践”,既要修自身的“戒定慧”,也要行对外的“慈悲利他”。

“五戒身”:“五戒”是佛教的基础戒律(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修行的起点。“五戒身”指通过持守五戒,形成清净的身心状态——这是进一步修学佛法的基础(若连五戒都守不住,更遑论深证空性)。

整句含义:无论是菩萨道的“六度万行”(广度众生),还是基础的“五戒身”(持戒修身),都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前者是“利他”的实践,后者是“自利”的根基。

3. 四相无境三藏有——破执与教法的辩证

“四相无境”:“四相”仍出自《金刚经》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对“自我”“他人”“众生群相”“寿命恒常”的执着);“无境”是说:这些“相”并非真实存在的外境,而是心的分别与执着。比如“我相”,本质是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执着,并非有一个真实的“我”。

“三藏有”:“三藏”是佛教经典的分类——经藏(佛陀的言教)、律藏(戒律)、论藏(论师的阐释)。“有”是指:三藏教法是存在的、有文字载体的,是佛陀留给众生的“度船”。但需注意:三藏是“工具”,而非“目的”——若执着于文字,反而会障碍觉悟。

整句含义:要破除对“四相”的执着(知道“我”是假的),同时承认“三藏有”(经典是修行的指引)。二者辩证统一:不破四相,就会执着自我;不依三藏,就会盲修瞎练。

4. 二谛觉空一戏言——究竟超越与离言空性

“二谛觉空”:“二谛”是俗谛(世俗谛)与真谛(胜义谛)

俗谛:承认世俗世界的“缘起现象”(比如“桌子存在”“吃饭有用”),是沟通众生的桥梁;

真谛:揭示现象背后的“性空本质”(桌子是木料、钉子的组合,没有永恒不变的“桌子性”)。

“觉空”是说:通过修行,在一念中圆融二谛——既看到世俗的现象,又洞见其空性本质(即中观的“中道”)。

“一戏言”:“一”指究竟的一真法界(一切法归一的空性);“戏言”是“戏论”——指一切语言、文字、概念都是“假名”,并非真实。正如《金刚经》所说“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我们说的“空性”“佛法”,本质上也是“戏言”,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觉悟的方便。

整句含义:最终要觉悟到“二谛圆融”(现象与本质不二),进而超越语言的束缚——因为真正的空性,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一切“说法”都是“戏言”。

整体脉络总结

这首偈子以“教义→实践→破执→究竟”为线索,串联起佛法的核心:

起点:以“八不中观”的根本见地,用“七觉分”开启见道;

过程:通过“六度万行”(利他)与“五戒身”(自利)积累修行;

关键:破除“四相”的自我执着,同时依“三藏”教法指引方向;

终点:圆融“二谛”,觉悟“空性”,最终超越语言,回归“一真法界”的戏言本质。

简言之,这首偈子在说:佛法不是教条,而是从“知见”到“实践”,从“破执”到“超越”的生命旅程——最终会发现,一切都是心的显现,连“佛法”本身,也不过是指月的手指(戏言)而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