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困境为小菜一碟,轻拿轻放。
苏轼以一介书生,其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旷古少见的。
然而仕途异常不平,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曲折。苏轼21年时与弟苏辙一同进京考试,一路通过举人考试,礼部考试与殿试,获进士及第。当初宋仁宗在殿试二苏之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他为大宋王朝找到了两个宰相人材。
可惜苏轼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作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大作文章,害得苏轼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苏轼一生为官,曾出任过杭州,徐州,密州,安州,惠州,颍州,杨州等地方太守,也出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等朝庭命官,最后却在62岁高龄去任琼州(海南岛)别驾(就是知州的佐官),而且做了将近两三年。
以苏轼当时之官宦经历和文坛盛名去到天涯海角去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职,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了。
苏轼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落魄不定和怀才不遇中度过的,可他始终秉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与从容。
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雨,他这样写道: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何等的豁达与平静。这样的胸襟与气度,就是把自身遭遇的困境、挫折、不公、甚至是污蔑统统视作小菜一碟,轻拿轻放。其结果,使自己轻装上阵,开始一段暂新的旅程。
人生的旅程中,如果多一些这样的轻拿轻放,一定可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视成功为下一目标的垫脚石,重拿轻放。
中国国家体育队,一贯奉行“一切从零开始”。从领奖台走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把心态调整到“归零”。正因如此,中国乒乓球队和体操队等一直处于世界竞技体育的领先水平。心灵一旦被过去的成绩和荣誉所蒙蔽,就会滋生出无穷的傲气和无形的压力,自己往往就输给了自己。
学习上,没有永远的第一——只有永远争取第一!
事业上,没有永久的辉煌——只有永久创造辉煌!
艺术上,没有独一无二的顶峰——只有不断超越顶峰!
惟其如此,才能永葆一颗年轻的心,才不至于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觉;一切从零开始,意味着自己给自己卸下荣誉的包袱,在路上——一直在路上!行者无疆,止步即死亡。
这样的心态,在每一次努力时,一定使出洪荒之力,拼尽吃奶的力气,这就是“重拿”;而一旦拿起来了,就不能视为皇冠,每天戴在头上炫耀,要轻轻放下,还自己一个空杯心态。羽毛之所以能飞得那么轻松自如,是因为它脱离了让它骄傲的沉重躯体——虽然的确是躯体长出了羽毛——羽毛想飞,就不能对呆板的躯体恋恋不舍。
这就是重拿轻放,然后继续飞翔!
三、视失败为人生磨刀石,重拿重放。
失败可以让一个人从此一蹶不振,也可以让人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当时机成熟,这些失败就能暗地里发挥它独有的作用。有科学研究表明,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那些细小的失误才能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前奏。不过,小编认为,无论失败能否成为成功之母,都可以是人生的磨刀石。
磨刀石的作用,是令刀刃越来越锋利,虽然磨刀石本身不可能成为锋利的刀刃。
想想,有经验的磨刀师傅,一定是使出浑身力气,让刀口在磨刀石上充分磨砺,最终才使得刀刃光彩照人、削铁如泥。如果不是每一次的全力以赴,厚厚的刀口何以成为细如一线的刀刃呢?
失败亦是如此。那些不能成为成功之母的失败,多数是因为轻轻拿起,又轻轻放下了——如同厚厚的刀口在磨刀石上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过去,自然无法磨砺出成功的锋芒。“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轻拿轻放,白白错过了一次转化为力量的机会。每一次失败,如果都经过慎重仔细的分析和总结,然后慎重仔细地在下一个实践中注意、注意再注意,成功就能水到渠成了。
此之谓重拿重放。
总结一下:
困境面前,轻拿轻放。
成功面前,重拿轻放。
失败面前。重拿重放。
剩下的,
就只有 勇敢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