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疫情,我们都在说“后疫情”时代来临,更多的人们从外在的状态向内开始探索,也慢慢的将目光关注到了精神状态上,越来越多的专业名词出现在我们的大众视野:焦虑、抑郁、情感障碍……而这背后形成的种种原因,有来自职业、社会、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 ……而其中热论最多的是来自原生家庭。
为什么最爱的人成了伤你最深的人。从电视中《欢乐颂》的樊胜美到《都挺好》的苏明玉,再到周遭人的亲身经历,也都慢慢的引起人们的重视,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止停留在他的少年,到工作、社会及婚姻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多少人结婚后成了父母的样子,最恨妈妈的强势掌控,而自己也成了那个咄咄逼人的样子,最讨厌爸爸喝酒不归家,可自己也成了爸爸的影子。
还有多少人终生也无法治俞的童年,走不出父母的影响。对于伤痛我们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来穿越心灵“危机”,觉察自己的内心,加以改变,并赋予它真正的力量。
最近热播的《女心理师》中,也引起了一波热度,观众从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自己也有不快乐,而那份不快乐也竟来自妈妈。
在电视剧中,最多案例是孩子受妈妈的影响最大,弹幕中很多人评论为什么大多都来自是妈妈的,为什么没有爸爸的案例。实际上生活中多数人的影响来自妈妈也是居多。也许会有人说,那可是你妈妈啊,她怎么可能伤害你,是啊,那是你的妈妈,她不可能做出伤害你的举动,可是在心理上,来自妈妈的影响是最多。
在日常生活中,从孩小时候的穿衣吃饭学习,到长大后工作的选择、择偶,多多少少也都有妈妈的言词影响。来自妈妈的照顾,也正是因为足够多的爱,成了一种无形的伤害,生怕孩子出错,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做不好……所以一切都按照父母的意愿让孩子做事,孩子只是他们的孩子,而非孩子他们自己。
在剧中有一个来访者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蒋静,一个三十岁的女孩了,在妈妈的照顾下压抑到不能呼吸,她没有自己的热爱,没有自己的朋友,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妈妈让做的,而拥有的成绩也是妈妈想要的,而非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在妈妈面前她是一个乖乖女,而在背后她是一个叛逆少女,一个年龄三十岁但未长大的少女,她烫头发,穿吊带,这些行为都在宣泄着她想要的自由。
她最爱的是妈妈,也不愿让她伤心,所以练着妈妈喜欢的钢琴,穿着妈妈喜欢的连衣裙。另一边她最恨的也是妈妈,不是说妈妈都是最爱孩子的吗,可是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在心里歇斯底里的呐喊着我恨你,她渴望和妈妈有一段和谐的关系,同时又渴望拥有自由。在背后偷偷穿回自己喜欢的衣服,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妈妈不爱她吗,很爱很爱,只是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从没有问过孩子这是否是孩子想要的呢。妈妈逼着她弹钢琴,嘴里说着我只是想让你以后过的好一点,不去靠任何人,孩子一旦有反抗便拿出杀手锏:“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就得听我的”
多少孩子被这句话压的喘不上气啊!
她的妈妈给她的爱足够多,同时也以爱之名进行了绑架。在蒋静疗愈自己的过程中,也疗愈了妈妈,与自己和解的同时也和妈妈修复了关系。妈妈对她的爱是来自对孩子的,而对孩子的伤则是来自己妈妈自己的伤投射到孩子身上。
做为孩子,我们也应该去理解父母的用心,也许他们给你的不是你想要的,也或许方式不对,只是因他们不会表达爱,我们能做的就是也用爱去滋养,但对于选择以及人生的路父母会有他们的看法,我们不必事事顺从或反驳,只要做到尊重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
在我们父母那一代,那个匮乏的年代,苦难和艰苦奋斗是他们的主旋律,他们也曾受过伤,或许也来自他们的父母,所以在不自知的潜意识中,他们成为了父母的影子,而将这种模式又再一次延续了下去。做为新一代的我们,有些已为人父母,有些即将成为父母。如果你意识到你曾也受到过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那么去寻找一个出口让自己走出围城。让我们的孩子不再成为我们,也许我们不是特别好的父母,却可以让孩子成为他们最棒的自己。
即使是最亲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保有界限,因为你的孩子,不止是你的孩子,他还是自己,他有独立的人格和灵魂,不该成为父母的附属品。
曾经看过纪伯伦写的一首诗,里面很好的诠释了父母对孩子该怎样有界限的去爱他们。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做为父母给予孩子爱就够了,至于想法让他们自己选择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即使是孩子,你也无法替他走完全程。放手让他们飞翔,他们自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