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篇文章前些日子在朋友圈里屡屡被分享,从问题剖析、到归因问责,再到应对措施,激起了热心人士对于中国教育的抨击和扼腕,细细读来,倒是可以有另外的思考。
中国教育规模真的大吗?以高等教育为例,我国高校有2500所左右,美国高校有4000多所;在25-64岁的青壮年人口中,美国有40.3%的人都拥有大学学历,日本有41%,而中国的数字仅为8.9%。另外,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才刚够4%,离世界平均水平还差3个百分点,我们连“教育大国”都谈不上,何谈“教育强国”?
人格教育真的是失败的吗?校园血案频频见报,和社会道德大环境、现代媒体传播息息相关,为何单独剑指教育?何况其他国家的校园霸凌现象甚至更加触目惊心。道德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如果违背道德的行为在家庭、社会里得到默许、纵容甚至鼓励,学校的人格教育怎么可能成功?
世界变得更加多元,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停留在比较单一的阶段。受教育就是为了学位,为了容易找工作,为了地位和金钱。价值观的单一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评价体系,应试教育便是典型产物。但是无论中外,应试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筛选人才最重要的一环。申请过国外大学的人都知道,GPA是王道。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那里的课后补习更加疯狂。
我们不是错在应试教育,而是错在身处应试教育中,忽略了正确地疏导和及时地分流。我们一边积极地追求精英化,却又一边口是心非地否定精英教育。正态分布曲线早就暗示大多数人只是中人之资,与其给大多数人吹出一个虚幻美丽的泡泡,不如慢慢把他们引向合适的位置,并让其坦、愉快地接受。不要说“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只要肯发掘就会脱颖而出”,这个世界是由极少数的精英领导的,并且这些精英们几乎没有不受过应试教育锤炼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翻身机会”,事实上,只要各级教育之间的''立交桥''稳固通畅,人的思想心态足够开放,逆袭高富帅迎娶白富美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教育改革的成果“微薄”,诚然利益集团难辞其咎,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教育从来都是和政治经济科技人口文化等各类因素相互交织,除了经济和科技,其他社会因素普遍具有反应滞后性以及保守性。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因素固有的特点而认为改革不成功,反过来想想,现在的小学生和我们上小学时学习的状态一样吗?课堂一样吗?教师素质一样吗?学生素质一样吗?岂止是不一样,是要强很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连一代人的功夫都等不了,求快求高效的教育改革又和国人鄙视的应试模式有什么区别?但是话又说回来,南方科技大学模式是一次太难得的高等教育探索,在土壤尚不肥沃,时时都有大风的今天,她能够坚持成长到今天实属不易。当她有朝一日长成大树,或许就是诺奖人才诞生的时刻。
最后来说说教育市场化,这是个教育部禁止、学术界避谈的话题,却在当今市场大潮里备受鼓励。形形色色的教育培训机构后浪推前浪,喊着''慕课''''ABC轮''的创业团队分羹势头更猛烈。这种''市场化''和育人的关系有多大真的是不敢深究,但是盈利是其生存的唯一法则,唯快不破。无论多大的机构都只是教育市场化的点缀。真正引入民间资本办学考验的是教育公正和公平,这也是矛盾焦点,如同高考争议一样,经久不息。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今天,利用民间资本办更多的私立大学,是务实,是教育普及,然而办顶尖私立大学,无疑会掐死许多潜在的青苗,却也为精英人才培养开辟了更宽的道路,这就要求该私立大学必须在各方面优于国内顶尖公立大学,如果仅于985高校持平,反而失去其核心意义。我们都在期待燕京大学的复活。
文末想要说明的是,本文无意驳斥作者章教授,仅是从另一角度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相信只有爱之深恨之切,才会在进步的时候不忘危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