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狗的使命》主要讲述了一条狗贝利经历多次重生,在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中寻找不同的使命,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主人身边的故事,据说“这是一部展示人与狗狗之间美好情感,带有些奇幻色彩,也不失趣味的暖心治愈系电影。影片以四世狗生的新奇设定,让爱狗人士对于生离死别这件令人感伤的事情有了全新的理解与感悟。”
每次看到治愈系电影这几个字,我就知道,那些离奇的情节、激烈的戏剧冲突、一波三折的剧情基本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是温情脉脉、情节简单、节奏舒缓的情感表达,因此对于这部电影,我本人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又架不住它的火爆程度,耐心看完了。
果不其然,《一条狗的使命》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简单却无比温馨,拉斯霍斯道姆早年的《分手信》也是这般柔情似水,将所有的情绪娓娓道来,于平淡中传递真情。
看之前,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极其催泪,几乎从头哭到尾,但是我却只有一次掉泪的冲动,那就是在贝利转生成为警犬,为救人而中枪的时候。
整个电影看完,我都没有什么感触,然后我就想为什么?别人那么推崇,我却毫无反应。
于是,我打开豆瓣,看别人的评论,就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我眼里乏善可陈的影片,却有那么多人喜欢?为什么提起电影,不知道影评该从哪里下手。
说东西方狗文化,假大空。写文化入侵吧,又有些小题大做。说生死轮回吧,又没特色。因此久久不能下笔,直到看完大家的评论。
因为大家都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狗狗。评论里几乎没有对影片本身的评论,大多的评论几乎都集中在狗狗身上。
而我因为小时候被狗吓过,所以一直都很怕狗,不管在哪里,只要看见狗,就会条件反射般神经紧张。没有养过狗,所以对狗没有多少感情,只能从电影文本的角度来看《一条狗的使命》。
撇开故事不说,就单说结构,贝利死生轮回,最终回到了伊森身边,看似圆满,但其实它中间经历的那几个主人,除了侧面证明贝利的使命就是让主人开心之外,对剧情推动没有多大价值。
整个影片的故事很空,人物性格模糊。
伊森喜欢橄榄球,让贝利接球,但是这种接球行为除了结尾处,伊森凭它认出贝利之外,作用不大。伊森和贝利之间,也没有什么羁绊,只是单纯的陪伴,而这种陪伴在伊森外出求学时更加单薄,缺乏说服力。
因为大火伤残,换了学校,和自己的女朋友分手,也处理的相当仓促,没有铺垫,没有解释,就这么发生了,让人搞不清楚状况。
伊森的父亲,更是莫名其妙的成了一个酒鬼。
伊森和汉娜的感情发展也是唐突,看影片,我们知道汉娜对伊森也是有情的,那为什么她之前不找伊森,非要贝利出现,她才能和伊森有结果?
既然贝利始终都记得伊森,为什么在其他主人那里依然过得无比舒心,从来没想过要重回伊森身边?
如果没有结局的相遇,我几乎会认为这部影片是没有贯穿始终的人,只有狗。伊森和贝利的重逢并不是他们刻意努力的结果,而是一种巧合,贝利是在无意间闻到了熟悉的气味,才找到伊森的。
贝利的每一次转世,都和他的主人缺乏深度的情感交流与羁绊。与主人只是简单的陪伴,和伊森一样,根本看不到这些主人们和贝利之间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没有努力,没有主动,缺乏动力,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发生,观众能被感动,更多来源于以往对狗的印象以及对狗的个人经验,而非电影本身。
大家被感动,只是因为历经轮回的贝利,居然回到了伊森身边,他们都互相记得彼此,仅仅是记得而已。
我们一直讲,电影的主人公需要是主动性的人物,只有主动性的人物,才能推动剧情发展,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将电影进行下去。
被动型的人物缺乏推进故事的力量,难以完成戏剧性的转折并达到圆满。这部影片便是如此,贝利的狗生一直都顺着命运的安排,一步一步向前。重生之后,遇到谁就跟着谁,完全没有想过要找伊森,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
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一条狗,不是人,怎么可能主动实现目标,但是电影既然把它设置成了主角,就该把它当成人来看,就该有它的目标,而不是被动的等待。
即便狗不行,那伊森呢?伊森的目标是什么?他为自己做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这样一部全片被动的影片,除了用狗狗找噱头,赚眼球之外,我看不出来它还有什么亮点?所谓的治愈,也只是口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