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标配要么听音乐,要么听书。不过听音乐,能让脚步越来越轻盈;而听书,会让脚步越来越重,越听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昨天跑步的时候,重新听了一遍稻盛和夫的《干法》。其中一个观点又让我触动了,稻盛和夫认为:牛比豹子更容易成功。
企业中人可以分成四类:人财,也就是那些给公司直接带来高效益的人;人才,特别有才干的人,是公司的中坚力量;人材,有潜力可培养的人;人裁,可以直接淘汰的人。从《干法》中知道,稻盛和夫更喜欢用那些70分左右的“人材”,而不是90分左右的“人才”。因为那些“人才”大多会觉得自己特别有才干,自己大材小用,很快会辞职离去。而那些“人材”需要经过公司的点拨、培养,会因为不断坚持,刻苦勤奋而留在公司里成为中坚力量。这就好像豹子和牛,豹子的速度很快,但创业比拼的是牛最擅长的耐力。
可是,前两天关注奈飞的成功之道时(详情见《学海无涯|奈飞公司是怎么逆风飞起来的》),发现奈飞把用“精英”放在了第一位,也就是发大代价去寻找那些“聪明人”,也就是“人才”或者“人财”,无独有偶谷歌、华为也都是同样的选人模式。甚至包括我们公司的老板也都在提倡“特战队”,也就是从公司中选择最拔尖的那些人组成特别项目小组。所以,我们老板就特别喜欢那些“聪明伶俐”、有想法、“能说会道”的人,而对于略显“木讷”、反映慢半拍的就不太喜欢,比如像我这样的,就不受待见。还有,记得有位负责元器件采销的姑娘,专员级别,认真、踏实、负责、肯干,转正面谈时,老板的结论是没有太多想法,缺少高度,不想给予转正。
最近,也正在阅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你会发现,曾国藩的资质其实不怎么样,秀才都考了6次。就这样一个资质一般、脾气暴躁的人,却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勤勉,通过“立大志、做日课”的方式成为晚清一代伟人。
所以,“人才”也好,“人材”也罢,都有可用之处,比起用“人才”还是“人材”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有能力对“人才”进行驾驭管理,为公司创造财富;如何用投资的眼光与耐性将“人材”培养转化为“人财”,成为企业真正的财富。
也就是任正非说的:“ 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