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的朋友圈,注定是属于中国男篮的。
时隔八年再度问鼎亚运会男篮冠军,中国队用二分之一的阵容大比分战胜伊朗。比赛结束,中国球迷们高举五星红旗、他乡变客场,全场高呼“姚明!姚明!”。这一刻,即使多年不看篮球的我,看到这些画面都瞬间泪目。
但比起这块金牌,更让我感到激动的是这只年轻球员组成的球队。95后的阿不都沙拉木20分6个篮板,周琦15分11个篮板4次盖帽,这些年轻队员在国际大赛上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体育最大的魅力所在。
而这一切的成就,都是在姚明上任篮协主席以后发生的变化。红蓝两队的划分、改征召制为邀请制,让球员更有活力和荣誉感。这让我想起了姚明在以前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你是喜欢成绩还是喜欢运动?
只看场上比赛,我们对运动员和体育竞技本身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只能从比赛成绩和赛后采访,来感受他们,很明显这是远远不够的。刚好在上周,我看了一部电影《李宗伟:败者为王》,故事的主角正是内地球迷熟悉的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
这部电影,让你更好地理解成绩和运动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在中国,李宗伟总是在谈论林丹的时候才会被提及的,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也总是“哎呀,是不是那个总是被我家超级丹打败的人啊?好可怜哦”。人家才不要你可怜好嘛!尽管他和林丹40次交手28次败北,但人家职业生涯的数据一点都不差好嘛!曾经创造羽联排名占据了825天的世界第一,在马来西亚也是国民偶像级别的男神。
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向观众回顾他牛逼闪闪的职业生涯,抛开李宗伟的名字,电影就是讲一个小孩子和羽毛球结缘,并且凭借热爱把“打羽球”做到极致的故事。通过几场关键的球赛串联起李宗伟的成长轨迹。人物角色比较饱满,几场比赛也足够热血,作为一部体育传记片,该有的看点都有了。
在几个人生阶段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前半段童年李宗伟的故事了。小演员的神态、动作都非常有灵气,以至于他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感觉,都是对羽毛球的热爱。为了获得自己的球拍,他帮羽毛球用品店老板串线。这一段简直太有感触了,突然想起自己曾经为了获得一台自己的相机省吃俭用打工赚钱,过程总是心酸的,但每次会议起来,都会有种莫名的幸福感。为自己喜欢的事付出努力,不计较最终的结果,这就是运动本身的魅力所在吧。
开篇那段全民观看羽毛球比赛的段落,让我们感受到了体育带给全民精神上的慰藉,爱一项运动,不仅要为他的成功欢呼,也要勇敢接受赛场上的失败。
林丹和李宗伟,也许是最懂彼此的两个人。
国内的网络环境里,永远不缺少键盘侠和段子手。不管是对林丹还是李宗伟,许多段子总是这些人用自己最初级的想法强加到两人身上而写出来的。根据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强行加入对立状态的内心戏,这样吃瓜群众才会觉得热闹吧。
事实上,也许林丹和李宗伟两人,才是最懂彼此的知己。在自己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孤独的,很多人感叹“既生林何生李”,可是一个伟大的球员,最庆幸的难道不该是有一个和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吗?
在电影里,林丹的角色改名成了“凌丹”,影片并没有对他的描写,只是作为一个超级大BOSS出场的。这部电影的主线是李宗伟,主题是热爱和战胜自己,林丹这个角色的设计也算合情合理。中国观众想看到自己的球员,恐怕要等陈可辛的《李娜》了。
看到结尾我突然想到了《极速风流》这部电影,讲两个曾经最伟大的F1赛车手,全片都在讲两人的恩怨,最后的结尾竟然是俩人最懂彼此。我们关注比分,但运动员们最喜欢的,还是运动本身吧。
我喜欢李宗伟,他更像我们没有主角光环的大多数。
最初听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还挺不爽的,一个伟大的运动员,就因为林丹的存在让他的自传和传记电影都摆脱不了千年老二的帽子。
我们总喜欢吹牛逼说“在我的BGM里没人能追上我”,事实上,谁在乎你呢?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爸妈的呵护,学校的照顾,看的电影也永远把自己代入主角视角。事实上呢?每年毕业后大量就业严峻的新闻一爆出,你会立刻明白自己只是一个Nobody。
和林丹比起来,李宗伟缺少的可能仅仅是那个主角光环而已。但在林丹以外,他的成就已经不需要通过战胜别人来获得认可了。从小到大的学校生活,因为集体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角光环只能落在某些人的身上。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活在别人阴影里的孩子,我太能理解这种感受了。
但是,人生并不是一定要翻越每一座山,当别人对你某一次失败投来异样的眼光,也不能否定你完整的人生啊!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热爱,坚持做下去,你一定可以成为自己的主角。
成为主角很简单,只要战胜自己的恐惧就可以了。你不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