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广西桂林高考生刘燕肩挑一根扁担,两端挂着塞满被子、日用品与书本的编织袋,步伐从容,眼神坚定,
独自穿行在人群的视频,迅速在网上爆红,点击播放量突破1亿 。
而面对泼天的流量,刘燕婉拒所有人的资助,决定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此举动收获了全网的片赞叹与祝福声。
很多网友纷纷在下面留言,她的行为让自己想起回到高中时期,回家的经历。甚至很多人表示这才是最符合高中生的形象。
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也指出了这件事本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生活场景,不是新闻而成为新闻,
甚至焦点和热点,说明大众对青少年生活实践能力低下,倍感焦虑。
而这种忧心与焦虑,谁将负起责任?
学生暑期即将来临,学生的假期似乎特别多,而今年的假期又增加了双休政策,本意是为了给学生减负的政策,
但家长看法各异。虽然政策落地,但有些高中学校偷偷地朝令夕改,也不敢明目张胆。
线上线下教培机构也开始蠢蠢欲动,初高级学校每天一到上学、放学的高峰期,总能见到一些教培机构人员拿一些宣传手册,
在家长和学生间穿梭。而有些家长们似乎约定好似的,不时与教培人员攀谈,询问各种培训问题,这个画面每天都在学校门口上演。
可一到周末,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早已坐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在他们的眼神中,有充
满热切,也有满怀倦怠与无奈。而孩子们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过着“不闻两耳窗外事,一心只读对贤书.”的日子。
而那个减负的政策,也成了增负的代名词。
当有部分家长抱着躺平的态度面对教育经济压力时,而另一方面,“招个宿管人员都要求硕士生”,这类制造焦虑的话题充斥着全网,
如今就连做保险销售入职的底薪,都是凭学历定论,更别说考证,做技术人员。
当年蔡元培先生曾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这句话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内卷的当下,早已显得微弱而遥远。
当家长接送高中生成为常态,一个挑行李的考生竟成了“奇观”。
都知道教育最终目标不是制造考试机器,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教育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改变的。
正如网友留言“读书的尽头是什么?”
我国儿童到2030年超重肥胖率可能达到31.8%,而我国20岁以下青少年近视患者到2025人数将
达到1.87亿。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民族的希望何在?
这无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