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关于教育改革的新闻上了热搜,特别是从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更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尽管如此,但大多数家庭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今天笔者想就教育改革对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疏理一下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二
回顾一下从去年至今,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政策方针。
1.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4月30日召开会议,罕见提及“学区房”。“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2.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3.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4.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5.2022年4月27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大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6.本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上面这六条信息,代表党和政府分别从严禁炒作学区房,校内减负,打击教培行业,整顿网游,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树立工匠精神,培养热爱劳动,锻炼能独立生存生活能力的青少年等方面体现对教育改革方向的转向意志。
三
过往教育体制的历史贡献已告一段落,但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已经凸现并日益表现严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的教育方针。不同时期,我国需要的人才与培养的人才之间的矛盾不一样的,因此不同时期他的选择人才培养机制路径不一样。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才缺口都非常大。
特别是对数理化等理工科人才,以及懂国际游戏规则能够与欧美日进行交流做贸易的人才缺口特别大。
同时改革开放前二十年,1978年—1998天,考上大学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绝对人数也不大,研究生就更少了。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受欢迎程度都比较高。
甚至早期上大学都是公费,国家承担学费生活费,毕业包分配。那时候高考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
1996年大学开始实行双轨制,一部分国家公费,一部分委培或自费。国家公费包分配,委培生定向就业,毕业去委培单位,自费生自主就业。
从这时候开始,考大学的难度比以前容易多了。
1999年大学扩招的口子打开,2000年大学合并扩张,民营大学开始兴建,大学招生规模成倍增长。高考录取比例从百分几,一路攀升破30%,再到50%,再到2020年的80—90%
据教育部门统计,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8万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也就是说,2021年全国高考本专科录取率为92.89%,本科录取率为41.63%。
四
随着高考升学率达80—90%,而中考只有50%左右的人升入普通高中,另外一半只能去职业学校或选择社会就业的事实。能不能考上高中成了一个学生是否有机会进入大学的重要分水岭。
在国家经济基础上个大台阶,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经济情况也日益好转的基本面下,人民群众对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的述求越来越强烈。
请家教,作坊式的补习班在2000年前后开始大量兴起,学而思率先进入这个市场,新东方从托福雅思开始转向进入K12,还有各个地方培训机构。
“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训你竞争对手的孩子”,近年来部门校外培训机构公然在城市公共户外广告打出这样的广告。
这些年来,无论是很多民营学校,还是校外培训机构,抢好生源,抢好老师,培训提高考优秀学校,再用考清北复交的影响去招一波又一波的学生,好学生树品牌,大部分学生让教培机构赚钱。
高考的指挥棒,不仅指挥着高中生,还把这压力焦虑恐惧传递给中小学家长与学生。
2010年以后,教培需求一路走高,直到国家出台政策前到达顶峰。
为了赢在中考,除了补课,学区房也成了家长们为孩子进好的小学,好的中学的一个军备竞赛。
校外教育培训,学区房炒作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要开支,是压在老百姓心中的大山,对国家号召生二胎三胎,提升消费动力等产生巨烈冲突。
五
大学生招生人数上去,也意味着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也上去了。面对近每年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如何做好就业成了党中央国务院最关心的议题。
而在产业方面,企业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与很多大学生只想坐办公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政府,央企,金融,互联网,房地产行业是很多大学生都想去,但是制造业,服务业却在大呼用工荒。
好行业,好单位,一招人就是985或211,现在又是双一流,并且还尽可能必须是研究生。
普通大学生,就业难,待遇低,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恐怕焦虑感上升,于是考研考公成了大家追求的方向。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我们不是制造业强国。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曾经吃过廉价劳动力的红于利。随着农村绝对人口大量减少,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依赖依靠农村剩余低端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不可持续。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都需要从战略上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个大问题。
六
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可能都搞研究的高端人才,也不可能全是坐办公室搞管理的人才,哪还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过去我们需要的是精英人才,我们的教育体制在义务教育之上也是精英教育体制,现在是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这个改变体现在从精英到大众,从只管供给到匹配需求,从中考分流区别对待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只是种类不同,从毕业与就业矛盾到引导大学正确的职业观念。
随着全社会人员知识文化素质的提升,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加职业化的人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体现在行业职业的高低贵贱,收入差距的区分度也会降低。每个行业的职业标准要求会提高,甚至是很多服务业的入职都必须是职业技术大学的毕业生。人与人都更加平等,收入极差变小,每个人都会凭借自己的劳动享有更为公允的收入,而不是行业红利或垄断红利。长持以往,公平正义更加凸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凸现,中产阶级的群体日益状大,共同富裕目标就能越早实现。
七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改革会围绕党和国家人才需要来改变。
第一是育人。说到育人,很多人会不以为然,这个好像太简单根本不用说。其实不然,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一个人培养成一个人,把一个只是体征上似人的生物,先培养成一个具有一定品质和自我生存能力的人,再培养成一个国家合格的公民。
正是这样,习总书记才会对教育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德立起来,人才树得起来。我们党选拔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是信仰,是一个人内心中做优先选择的价值尺度。从古至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读书人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同党员的初心使命,这都是德在不同时期的一种要求。
还有像“温良恭俭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天下为公”等都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非常多关于“立德”的人物和言论,学习和了解也必然会更能增强文化自信和升级自己“为人民服务”理想信念。
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习惯,一方面是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提升生产生活技能,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艰苦与光荣,从而去体会家人,先辈们为创造美好世界的不易,进而更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以及愿意把建设美好家园接力赛的重任自觉担负好。这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是正向赋能的。党向教育要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合格的公民。
第二个是育才。这个话题也大,不一定说得好说得对,斗胆谈一些看法。前面定性说了一些观点,下面具体务实接地气讲一些自己的看法。
止善先锋认为人才主要分为: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管理型人才,三是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四是服务型专业技术人才。
研究型人才好理解,是在基础性学科做原创性研究的人才,以及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做突破性研究的人才。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大国实力的比拼还是创新创造实力的比拼。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半导体芯片被卡脖子,就是很好的一个提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创造是第一动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论断都告诫我们要做科学科技研究。
管理型人才,实际上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管理,使管理产生效益效率效果。任何一个组织和机构都需要,他要求我们具备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听说读写,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要强,在战略规划,计划执行,复盘监督等方面都能具备系统性思维,并能带兵打仗,还能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适用领域非常广,特别是生产制造业。我们国家产业升级后的流水线工人向技术工人升级对知识文化技术的要求变高了。制造业立国,制造业强国需要大批产业技术工人,并在细分领域成长为扛起大国工匠的重任。
服务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是指很多服务业。无论是金融业互联网,还是大医疗大健康,还是教育旅游行业,都要提升不同层级的职业标准,甚至是家庭家电维修工家政服务人员都要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或毕业,统一标准,理顺流程,让劳动更能体现价值,让劳动者更有尊严,让报酬差距更小,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更好的的养家糊口,更好的体验生活的美好,找到生命的意义。
八
文章写到这里,回到开始的问题,这种人才需要的变化与教育培养机制的变化对于我们具体的每个家庭来说,要提前思考和布局。
首先未来职业也会呈现以下两个变化:
一是未来行业职业收入差距会缩小,每一种职业和工作都值得尊重。这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选择,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都会靠近平均数,不是被平均。
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便捷性提升,灵活居家办公会变得容易得多。甚至是远离大城市,在小县城或乡村办公也能异地处理事物。到时候灵就业或创业的人士会变得平常或越来越多。人与组织可能会变成合作而非扉拥关系,特别是某些服务业。
其次考虑清楚自己的孩子以后走哪条路,是走研究型或管理路线,还是走应用或服务型技术路线。这里有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等综合因素考量。
若是研究型路线,一定是去考双一流中对应的一流学科,并且要读研究生博士生。这条路线适合学霸,那么从小到大学习都要非常优秀,一路打怪升级,所向披靡。
若走管理型路线,考综合性排名靠前大学,在大学开始参加学生会团委,各种社团培养自己的管理才能。这条路线,对学生要求成绩没有研究型那么高,但也同样必然非常优秀。这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排第一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调动资源达成目标,激励参与方的积极性,懂得如何分配。
若走实用型技术人才路线,这类学生家庭可从小培养兴趣爱好,在某一领域扎根,家长引导,知识储备,参观实践,向高端技能方向发展。可以选择双一流大学中偏应用技术的专业,也可以从职业技术学校到职业大学这条路径。这类学生适合所在城市有这方面的产业基础,这条路实习实践要求高,不能只在教室里学习,一定是下企业或生产车间,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在学校里去寻找答案,毕业即就业,工作时间越长,技能越强,失业风险反而比较小。
走服务型技术人才路线,除了高端服务业对学历专业要求高外,大部分人是技能型人才。前者可能需要考金融,医学,信息计算机,法律等高层次偏专业性高等院校或专业,这个门槛还是比较高。后者可能只需求职业中等学校,然后读职业大学或大学中的职业本专专业即可,这个可能对成绩不是那么突出的学生是比较好的一个上岸路径。
九
对国家来说,第一二类型人才需求不会那么多,对于每年上千万的普通高考生来说,比例有了20-30%,已经够了。
社会真正需要的是第三四类实用类的人才,比重达70—80%。这是现实问题,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尊敬这个规律就必然产生毕业与就业不匹配的冲突矛盾。这几年很多本专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经说明这个问题。
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矛盾,也在努力改革不断改变教育体制,去年至今的政策已经体现出党和国家意志。
现在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要改变对教育的观点,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先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真正品质的人,再从孩子的兴趣,能力特长出发,为孩子规划布局好未来,走一条适合孩子的路线。
谢谢!
止善先锋
202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