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278——再谈“责善”
(2021年2月5日星期五9:56)
再读《教条式龙场诸生》一文中的“责善”一段,一遍有一遍的成色,感悟至深。
读着“责善”二字的时候,感觉怎么不理解其意义了。第一次学习的时候,知道要责善,每天也点评责善,但真正理解其意义才是这次。当不能真正清晰理解其意义时,我百度了一下,发现它的意思是“劝勉从善”。既然是这个意思,我理解要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要责已。遇事责已是需要修炼得一大功夫,我学习阳明心学的目的也是要学会如何责已。所谓责已,也就是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能怨天忧人,这不行那不好,其实一分析,所有的不顺不好,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好引来的。你表现什么,其实就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外在表现好的,说明你的心是善的;外在表现恶的,说明你的心就是恶的。外在的表象,其实就是内心的折射。
学习阳明心学,天天修炼自己,不就是要扬善除恶吗?责已的目的,不就是让自己的心时时闪现善的光芒吗?可是,在工作生活中,有时候特别是遇到紧急事的时候,我就会产生情绪,情绪一出来,自己的本性就出来了,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这时候,就是责善最关键的时候。我就责善自己,我是学习阳明心学的人,怎么能发火发怒呢?我是心胸似海的人,我怎么能失态失控呢?我是境界修养高的人,怎么能泯然众人呢?这样一责善,有时候还真管,即使内心气得“发疯”,牙齿咬得格格响,有时候真的能听到响声,外在表现出冷静、镇定、沉着、不动声色。又有谁知道我内心翻江倒海的波澜呢?也许自己修炼得内心强大了,从自身真切感悟到了什么是“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呵呵,自夸了一下,责已真是好呀。
第二,责人。责人是个大学问,要看人看形势看态度,就如对症下药一样。本来是好心治“病”,如果药性太强或太弱或不能恰到好处,也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阳明先生的要求是“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同时,阳明先生也指出了“不良之药”,就是不能当场当着很多人的面或者不分场合地指责别人的过失,特别是不能“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这样,只会让别人无地自容,丢人现眼,产生愧耻之心,虽然迫于形势表面服从了,但内心必然激起愤恨,十分中有三分感激七分恶,最后可能连三分感激都没有了,全是恶了。这样的责善,还不如不责呢?要以“责已之心责已”,遇事反过来想一想为好。
第三,被责。儒家思想有言:闻过则喜。看似很简单的四个字,真正做到的人,真的就是圣贤之人。工作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但是,真正有一位掌握火候“责善”自己的人,还真的是遇上了大贵人。这样的人,很难遇到,也很难找到,有的人一生也许没有一位。要不,怎么会有“人生难得一知已”呢。
阳明先生就说:“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凡给自己指出错误缺点的人,其实都是来渡自己的人,都是自己的大贵人,也是真心对自己好的人。人就是这样,自己往往看不清自己,只有通过别人这面“镜子”才能照见自己的不足。当别人给自己指出时,一旦改正了,不正是让自己减少一个不足吗?不是在助自己成长吗?
责人时,不能不分场合地责,但是被责时,我可以畅开心扉地任意责,责得越厉害越让自己成长快。我就有这种感觉,越让自己难堪的事情、越让自己丢人的事情、越让自己痛心的事情,越记得牢、越易改正。
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欢迎各位贵人的指责,你们是来渡我的,是助我成长的,谢谢你们,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