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从高三那一年说起。
高三走读,学校在城市的最东边,家在城市的最西边。一东一西。我每天都会起得很早,很早到教室,仅仅是因为喜欢阳光照到空旷教室的那种寂静,以至于有一天碰到同样早到的班主任后,我有种莫名的失落感,因为失去了一个人的早晨。
我看过很多次初升的太阳。每天清晨,从城市的西边迎着旭旭升起的太阳一直向东,可以直接到达学校。路线没有沿沿绕饶,简单至极,但我却是在走着一条很有故事的路。
因为住的比较远,没有同行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去节假日,每晚都要十点后回家,一开始很担心,怕晚上不安全,后来总会害怕遇到其他同行的人,怕彼时独行的我成为他们的笑柄。也许是因为得不到,那时总会想,要是有个人可以和我一起回家多好啊。所以,每每我下晚自习去车棚骑车的时候都会期待一个同行的人。带着这样的期待,我孤身一人看过了露天电影,吵架的夫妻,久别重逢的故友情怀以及深夜漫步的很多情侣。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后来,为了错开放学时的人流高峰期,十点过后我总会在教室多坐一会儿,等到整个校园都安静下来,整个车棚就剩几辆车,我才会不紧不慢的收拾着书包,缓步下楼。
“等一下我,我们一起回去吧?”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期待的一次邀请,因为那之后,我才渐渐的体会到独行的乐趣。那种不被打扰,独立思考的空间很珍贵。夜晚的风、城市道路两旁的LED屏、大排档街空气中弥漫着的香料气味,还有间或遇到的情侣们……这些那些,好像远比那些同伴有意思的多。
开始接受并享受独行之后,我就不断的从城市的最西边穿梭到最东边,日复一日,乐此不疲。那条路也每天给我呈现出不同的故事。而最后的最后,我也并未因为每日路上的独行被孤立。我的人缘依旧不错,我的朋友依旧爱我,我的视野也依旧开阔。
不知道那算不算孤独,如果是,我知道我很享受它。因为我不会永远孤独,只是在路上。
再近一点就是大一了。
大一同样一个人做过很多事,除了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外,还有一些必要的选择。我会一个人去行走,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听讲座,还有一个人去音乐节。身边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找人陪你做这些事呢?我想了一想,很简单啊,她刚好很累,她刚好才从图书馆回来,她刚好对那个讲座不感兴趣,而且她刚好不爱听民谣,自然不会去那个音乐节。
她是我的小伙伴,一起吃饭,上课,逛街。但我不会强迫她做不喜欢的事,我自己喜欢就好了。
所以,高三和大一所有的所谓孤单,其实都是甘愿承受,且乐此不疲。
真正感受到未知的孤独是在上个月,暑期开始。我拖着笨重的行李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谋生。期间辗转多个城区,兜里几乎身无分文,恰巧那个时候又赶上很严重的过敏,不敢去医院,只能在租住的小屋里听天由命。那是我第一次觉得无助,想找个人说说话,却发现身边没一个人。
就算事情过去很长时间,我依然记得那一晚,我在外面闲逛,疯狂到想拉正在发传单的小哥小妹大哭一场。
但我哭不出来,我知道的,我知道我的骨子里是骄傲的。
后来的确有了转机,我的过敏好了,遇到了好的房东,找到了工作,接触了一些个好人,也渐渐的变得更加坚强更加骄傲。后来,我好像更看得开了,经历过比死还难过的孤独之后,好像任何事都不算什么。
不知在哪里看过的类似的话,改编一下以此共勉:
只有一个人撑过所有孤独,才有可能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