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着同事到了一位朋友那里谈生意。朋友姓杨,是做非遗制香的。
我们和一个做研学的谈合作,准备把我们的课程和手造体系融入到研学内。同时也把我们的场所作为研学的一个地点。当时谈到研学内容时,我提到了手工做香,对方挺感兴趣。所以我先到杨总这儿沟通一下合作细节。
和同事到杨总这儿的时候,从玻璃大门口我就看到她坐在正中间,正在用手团香珠,不仅脸上堆起笑容。
杨总准备站起来去洗手,我说不用洗手了,我们洗洗手,咱们边做香珠边聊天。这比坐那没事,闲聊要强多了。我以前在杨总这儿简单学习了一些做香珠的方法,所以很快的就上手了,我们就这样边干活边聊了起来。
我问杨总,为什么现在店里就两个人呀?那些干活的小孩呢?杨总说现在就两个,过两天再来一个,以前那六七个员工我都没有再续约。因为我仓库里的香珠足够多了,现在销量又没这么大,天天在这团珠子,赚不出来呀!估计卖两年都可以。
我一听如果有将近两年的库存,确实不用招太多员工了。
杨总说现在这两位同事一位帮着做点手工,发发视频,还有一位可以讲讲课,这样就足够了。
我对杨总讲了讲最近做国学的感受。我做国学的时候想的是将近一年是做公益活动,所以现在呢,还有些人参加课程和活动,但现在免费的参加活动人数都不算多,那如果以后收费怎么办呢?我感觉现在的免费人员如果等到收费的时候,有可能也不会跟着上课了。
杨总说这个她太有感受了,她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开店初期,他们也是做公益,做公益的时候许多人来,但是后期一收费就没有人了,这样痛苦的过程经历了两年。而且因为她做的是非遗文化,所以经常区里会让他们跟着去参加活动,说是给材料费,其实也收不上来。现在她不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就不去参加了。与他们合作的,她只赚材料费钱,不再策划各种活动了。策划活动的时候来的人挺多,但是再来的人就非常少。收费的时候成本价都不到,也没有人报名。现在他们从线上做宣传,线下有一些老客户,包括有一些合作的,到她这里制香。有些研学或中老年康养的,让他们外出讲课,他们也尽量不外出了。
这个制香馆,如果搞活动一次最多20个人,所以如果超过20个人,我们商量着就到我们的国学馆去,我们那能坐40多人。于是大家又探讨了一下制作过程中那些踩过的坑,还有用过哪些材料?我们制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杨总人特别好,把我当姐姐,所以说除了直接制作的材料费,其他的材料工具我都不用采购,她直接提供给我,包括上等药材的一些展示样品,
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聊了一个下午。我数了数自己正好团了15个香珠,我团的香珠大小是1.3cm的,一串珠子大约放13个。这个珠子选用了17种中药材,做的是平安香。
也许人在遇到困惑和迷茫时找朋友聊聊,会发现心境变化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