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渡过了疫情也渡过春节,仿佛这人间无论是悲剧、喜剧还是闹剧都是匆匆忙忙一闪而过。刘学洲这个花季少年留下的绝笔,“生来即清,还时亦净”句句戳心,让人泪目。我想用不了太久,刘学洲这个名字还有他的故事,都会像流沙一样被飓风吹过不留一丝痕迹的。但是这样的悲剧总该让人去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把他一步步的推向了绝境。
寻亲之旅是不该踏上的悬崖。刘学洲出生时就被亲生父母卖给了邢台的一家人,养父母对他很好,却遭到灭顶之灾,养父母双双离开人世后,疼爱他的小姨也不幸离世。面对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事故,他都坚强的长大了。他主动想找到亲生父母,因为从心底里他不恨他们,认为当初放弃抚养孩子肯定有难言之隐。但是他并没有想过,有些孩子的出生对于父母来讲就是不合时宜的,孩子只是他们纵欲后的副产品。当刘学洲找到亲生父母后,团圆欢聚只是刘学洲的一厢情愿,无论是亲生的爸爸还是妈妈,都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也有了各自的孩子,他们的心里其实是想否认刘学洲的存在的,这个孩子的存在就是他们丧良心失道德的人证。
对于这样的寻亲,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指导也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让少年的寻亲无异于飞蛾扑火。对于这种家庭的团聚,如果仅凭DNA比对就完成家庭的团聚,那技术就能解决世间所有的问题了。但往往人心是复杂的,情感也是微妙的,为什么孙海洋找到儿子以后做了很多让我们钦佩的事情?因为他明白,失散的家庭,并不是找到对方就可以了,还有很多细节要处理,更何况刘学洲不是被拐卖的,而是被亲生父母主动抛弃的,事情就更复杂了。现在看到刘学洲和父母相认的照片,我觉得仿佛这张照片都在预示着后面的更大的不幸。
寻亲之旅,法律是严重缺位的。其实刘学洲是以6000元的价格卖出去的。他在自己的疫苗证上看到了自己的真实名字是丁晶,通过网络上查到了自己亲生父亲的名字,过程并不太艰难。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孩子,就这么轻轻松松的被遗弃了,亲生父母还能照样过日子,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无论从出生到落户,其实很多环节都可以纠正这个事情,但是知道这个孩子长大了主动去寻亲,人们才知道这份罪恶。这个漏洞持续了数十年,再去补上,可想而知要付出怎样的高额成本。所以,在法律的层面上,刘学洲作为人的尊严和权益一直是被忽视的,而他的亲生父母也一直对自己的犯罪事实没有清醒的认识,法律既没有唤醒他们的良知,也没有让他们付出相应的代价。
寻亲之旅,无良媒体违背了职业的道德和伦理。让我最气愤的是新京报的所作所为。首先说,作为媒体报道新闻时,应该秉持着客观全面真实反映的事件的标准去报道,而不应该为了数据流量去带节奏。新京报没有进行全面的采访和调查,偏听偏信刘学洲亲生父母一方的言论,就做出了报道,大肆宣传刘学洲是带有利益目的的去寻亲,无形中利用了自己手中舆论权利的大棒,将这个无辜少年置于死地。新闻报道中有个最小伤害原则,是指同情那些因为新闻报道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特别是儿童及没有接受采访经验的人。显然新京报不但没有公正客观的报道,也没有考虑到这种报道对当事人的负面影响。
媒体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为了吸引眼球找到一个爆点就大肆报道,不问真实性也不考察全面性,就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二次伤害”,伤害了当事人、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伤害了新闻的受众群体。
寻亲之旅,是丧失理智的键盘侠的一场“正义”狂欢。随着事情在媒体报道后的深度发酵,网上的各种谩骂之声也此起彼伏。刘学洲肯定也没想过,事情会在网上被渲染成这种样子。少年的选择是以死明志,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让那些不明就里的人闭上嘴巴,还世界一个清净,自己干干净净的来到人世,干干净净的离开世界。每次读到他的文字,就能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绝望的呼喊,但是没有人能听见,网络世界同样不在乎真假、只在乎输赢;不在乎对错、只在乎立场;不在乎理解、只在乎面子,真的糟透了。
刘学洲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自以为是,给了这个世界一个响亮的巴掌。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轻轻松松敲敲键盘就可以下判断的,我们在网上宣泄的情绪都会有无辜的人受伤,网上的语言也是一把把杀人不眨眼的利剑。很多事情要多角度去考虑,不能偏听偏信,要独立思考,不能被带节奏,要勇于质疑,不能麻木接受,传达那些有价值,有帮助,有温度的文字才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
无论是网络还是真实世界,都是十足的修罗场,善良无辜的人也好、十恶不赦的人也罢,都有可能会葬身于此。只怪我们自己太麻木太无情,太愚蠢太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