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天”模型
此模型支持收集“成就感”数据。它展示了人们如何在自己的世界中完成目标活动:他们在不同地方做了什么;以及在那里完成任务和获取信息所使用的设备。它展示了我们在生命之旅中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更换角色。
“成就感”的概念,重点关注收集有关目标活动如何适应日常生活结构的数据,这些任务如何在大段的和碎片化的时间内完成,使工作和生活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和平台中交织在一起。人们经常审视自己的世界,不断地发明创造,或是让生活变得有趣,以追求一个丰富圆满的人生。
由于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追求生活或完成工作,设计人员需要了解技术设备是如何在生活中支持目标活动的。“生命中的一天”模型将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生命中的一天”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是关于过去几天人们生活的回顾性数据,以及访谈中观察到的用户行为数据的整合。为了获取生活背景信息,我们从“成就感”的角度来聆听用户所说的和所做的事。听取他们的目标任务如何在时间,地点和设备上进行分配。
要持续关注用户在一天内所接触到的内容和使用的设备;注意观察用户会在何时与他人联系,如何与他人分享信息;标注用户使用设备的时间节点。对于每个事件,要捕获用户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情,访问的内容,需要耗费多少注意力,以及他们使用了什么设备等。
“身份”模型
此模型支持收集“能够揭示骄傲,自我表现和核心价值观”的数据。这些都是与目标活动相关的人的核心身份元素。我们发现,当一个产品能够反映并增强认同感时,人们会体验到它更酷,更重要了;但当一个产品与自己的身份相违背时,人们是不会信任该产品的。了解这些身份元素,并设计出触动人们核心动机的用户体验,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些与用户个人身份认知相关的各个方面,与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好比:某位医生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感到自豪;某位顾客会比较看重自己达成了笔好交易;某位旅行计划者觉得为家庭中的每个人带来最好的旅行才叫成功;而一位销售人员如果能随叫随到才被认为可以胜任这项工作等等。生命中的每个活动都有自己的一套身份元素。
当我们依靠技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时,产品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意识成了整个用户体验的核心。身份模型揭示了“自我”的众多方面,足以使设计师针对它们明确地进行设计。
“关系”模型
为了能为“用户生活真正中的关系”而设计,首先必须找到它们。对于关系模型,你需要倾听他人如何在用户生活中扮演一个角色,以及他们之间情感联系的程度。请分别从个人和专业两个角度,去看待这种关系对于目标活动的影响。
关系模型从各种目标活动支持的角度出发,显示了用户世界中重要的人。人们建立关系的网络,并依靠他们在生活中获取支持,建议和帮助。关系模型呈现了这个网络,并依靠背景结构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体验。
依靠关系模型进行设计,能够促使团队了解目标活动中的各个参与者,以及如何更好地参与活动,支持他们,通过目标活动情境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
“协作”模型
协作模型揭示了人们在用户世界中是如何沟通和协调,从而完成活动的,通常要使用技术手段。如果项目涉及重大合作,那么就需要建立协作模型了。当交流和信息必须在3个或更多人之间共享与合作时,这种变现方式就变得很重要。但如果所有的交流只涉及两人之间点对点的交流,则只需建立关系模型即可。即使共享是建立在用户与其它少数几个人之间,但他们并没有在一起完成某件事情,这样的数据也最好在关系模型中处理。协作模型揭示了当人们聚在一起来规划或共享活动,使协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将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
保持每个模型为围绕核心意图的单一协作模型——这个协作可能会开展数日,但它依然是与他人一起解决的单一任务或单一问题。协作模型不关心人们交流的时间,只关心谁和谁交流了。因此,如果你的项目有多种意图,或拥有不同小组针对活动的不同部分分别进行协作,那么你将会需要多个协作模型。
在某个项目中,如果协作是设计问题的核心且相当复杂,那就值得为它构建一个协作模型。大致浏览一下这些小图样,如果所有交流互动都发生在受访者和另一个人之间,那么这种协作就并不复杂。关系模型,生命中的一天模型或亲和图足够表达这些简单的协作。
感知板
当某产品的主要使命是传递感官愉悦时,感官体验就会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很容易被探测和感知。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讲,用户对它的感觉,就像朋友会面时的微笑或扮一个鬼脸。这种快乐的感觉揭示了一种情绪反应:一种喜悦或有趣的火花,或者是一种停下来享受美好的忘我时刻。我们甚至观察到用户会无意识地抚摸他们的产品,以此来表示对它的依恋。
对于典型的消费者和商业产品来说,感知数据可能难以识别——他们只专注于使用产品来满足生活需求,而不在意审美体验。但是缺乏美观,动画繁琐,界面笨拙,视觉复杂以及不和谐的色彩都会破坏人们对于产品的喜爱。所以,要去观察用户微小的反应,寻找出这些不良的因素。
感知板主要聚焦于审美和情感信息,必须传达到设计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