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尝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粗略读了《看不见的沟通》,只是觉得这本书真心不错,可是说不出好在哪里,感觉有许多没有弄明白的地方,于是今天再次阅读。阅读之前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1.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弄清楚什么问题?
2.反思对比自己的已有模式的阻碍
3.在我的生活中如何去应用(我的决定是?/下一步行动)
人的行为都是冰山上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常常只看到对方很表层的行为,而这行为是源自于冰山下面的各个部分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等的影响。萨提亚说人的内在是一个系统,当我们的内在系统中某一层发生松动与改变,就会带来行为层面的松动与改变。所以,我想理清萨提亚教练模式如何从冰山各个要素着手,让人由内而外,治标又治本地改变行为模式
一、我想弄清楚什么是萨提亚教练模式?如何操作?
1.萨提亚教练模式采用冰山理论工具探索人的冰山下面各个层面有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等。
2. 制定改变目标:将访谈聚焦与某个重点上。
1)制定结果导向的目标,2)转化负面目标为正向目标,3)大目标转化为小目标
3.辨识并排除盲点的干扰
4.落实改变于行动中
5.改变模式而不只是解决一个问题
二、与我的原有经验结合
在我的生活中,我看到自己在压力状态下常有的应对姿态——指责,这样的惯性模式,在看到对方行为不能满足我的期待时,总是不自觉地跑出来喧闹。人总是习惯于旧有的模式,因为那用起来很自然、顺手,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我决定除了去探寻冰山下面的各个要素的状态,了解自己的观点,期待等,寻找到自己的盲点并注意到它的解决方案:
盲点一:情绪干扰,常常被情绪淹没,而没法理性思考。
解决方案:同理回应对方,1.允许对方抒发情绪,2.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有效的“同理回应”除了简单地表示“我理解你,我了解你”之外,还要借由观察对方的情绪,尝试替对方说出他的感觉、观点及期待,让对方知道你对他有完整的理解,其情绪才能得以缓解。
盲点二:行为与目标背道而驰——如:目标希望孩子听进自己的忠告、养成良好的习惯。采用的方法是“唠叨”“惩罚”“威胁”这就是常见的行为盲点。孩子往往更抵触:“你假惺惺的关心”,“你强调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当父母重复要求子女做这个做那个的时候,子女(特别是青春期的子女)的反应多是退避三舍,甚至顶撞父母。所以,亲子关系是第一重要的!!!
解决方案:1.强调制定结果导向目标,2.采用开放式问句。
盲点三:不切实际的期待
期待是指心中预期或希望自己或别人,应该做出某种行为或达到某种成就。
三、我的下一步行动:改变自己,就能改造人生
改变旧有的习惯性的应对模式,真的是很难,不断的学习践行。还是会出现好不容易进两步,却又在某个压力状态下退了三步,实在很令人沮丧!不过,也正以为看到未来的美好画面。不想再重蹈覆辙,所以坚持学习,坚持冰山探索,勇于承认自己的做不到,犯错、退步……相信改变的过程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缓慢的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
人是惯性的动物,改变不同的管理方式,必须不断练习才能熟练,熟能生巧后,成效自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