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人独特而美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媒介,而这些形式也的的确确在改善,改造人的生活,社会,乃至文化,譬如钟表是人们展现了人们对时间的约束力,文字是人们对时空的约束力,在创造形式的同时也彰显着人们控制力的增强,对时间的控制力,对空间的控制力,而这种控制力是真正有益的吗?我认为有,但并不完全是。形式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正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安逸祥和背后也潜藏着存在的杀机和危险。

形式使思考浮于表面。电视事业的发展致使主流媒介由广播向电视转变,然后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这在政治领域引起的变化尤为显著,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尼克松的失败就证实了这一点。从好的方面想,一国总统的外在形象某种方面来说代表着这个国家形象,比如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以他睿智风趣的形象赢得了国内人民的好感,而下一任总统特朗普的反响与之天壤之别。但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形象仅仅只能成为一部分考虑因素,比如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的丘吉尔,在BBC举行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我想他的伟大绝不是因为外貌,因为他甚至称不上好看。因为视觉形象,英国可能为失去丘吉尔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我想这是极其令人惋惜的,也是浅薄的。电视的表现形式使我们习惯性的“以貌取人”,让我们的观念衰退到了“相由心生”的地步,而这个追求“快”的时代也更不允许我们去“慢下来”,甚至去多听别人说几句话。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媒体是更进步的产物,但科技发展的速度超过个人和群体思想素质提升的速度时,科技很难说是进步的,科技并非是人追求惰性的产物,但它切实的造就了人的惰性,它由人们的思考而产生,却在阻碍人们思考,我想这时候应该做的就是暂时放下科技,从可能现在看来不那么有趣的声音,文字等媒介先弥补我们所缺乏的想象力,思考力,自制力,否则我们在电视媒介中,追求的也是低级趣味。

形式让我们接受平庸。娱乐是人的本能,但人类能在诸多物种脱颖而出的原因恰恰在于人类能反抗原始的欲望,而这种反抗精神还存在吗?我想反抗的想法是有很多的,但反抗的行为却很难实施,原因不计其数,一者,社会对于科技发展的看法是鼓励的,科技改变生活这句口号早已刻骨铭心,二者,群体效应,他们都这样,我这样也未尝不可的心态是持续的动力之一,三者,科技内容本身的丰富多彩,电视互联网的即时性,非线性等特征越来越让我们离不开它,四者,人的惰性……这样渐渐的每个人接受了被原始欲望所支配,被惰性所支配,互联网电视等媒介以流量为王,这些媒介是不太需要人的思考力和想象力的,于是人们逐渐被动然后主动的放弃了自己美丽,无穷,闪亮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沦为平庸。并且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内容的混杂,无序,繁多,每个人都是被信息所裹挟,我们真的能在数以亿计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吗?不一定,那么即使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广,方式更多,速度更快,我们也有很大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才能在无数纷杂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甚至是自以为正确的信息,这就要联想到另一个词“信息茧房”,究竟网络世界让人们更阔达还是狭隘,这是不得而知了,我们偏爱自己想看到的信息,于是网络媒介让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就是由我们的偏爱所构成的世界,所以我们的思考究竟是否只是自以为的思考,思考所立足的知识的正确与否都不得而知。再者,媒介给了每个人发声的舞台,但也收走了愿意倾听的耳朵,我们每天好似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我们听到的又有多少,别人听到的我们的思考又会有多少?缺乏双向交流让思考变得无味且无知,我始终认为哲学是在辩论中发展的,没有争论就没有真理。

形式决定内容。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是完美的,形式是局限的,形式所决定的文化更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广播没有画面,纸张没有声音,网络真的有思想吗?我觉得思想无处不在,但思想不仅仅在互联网中,但人们把一个媒介作为接受信息的信条时,那么这个媒介就成为了一个笼子,思想也失去了自由。 我想,人们娱乐的初衷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网络媒介的确对人的发炸大有脾益,但打破禁锢的勇气和思想的自由是否更为可贵,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形式决定内容,但内容绝不能拘泥于形式,不要做被形式支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