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样子,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滨州中考语文试卷的样子,时而100,时而120,这不,又成了150。
但愿,别成了“250”!
耐着性子,读了读2018年滨州中考语文的考试说明,希望能透过“考试说明”看到语文的样子。
能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切入正题。按照“考试说明”,试题构成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题:积累运用(30分左右)。
第二题:阅读(50分左右),包括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应用(10分左右) 。
第三题:写作(60分)。
原先的120,现在的150,增加的“30分”跑到哪里去了?
看试卷构成,结合2017滨州中考原题和2018中考样题,一眼便知。
2017年真题,积累运用27分,9小题,每小题2分(默写7个,每个1分;后两小题内含两题)。2018样题,积累运用30分,7小题,凡选择每题3分(默写10个,每个1分)。
也就是说,在积累运用中,选择题人为性地均提高了1分,实际增加的只有默写,增加3个。
有意思的是,2017真题中的第九题“语文实践的考察”,在2018样题中放到了第二大题“阅读”中的“综合应用”里。
换个名字,移个位置,戴个帽子,穿了件新衣服。可,“人”还是那个人!
2017真题,阅读45分,16小题。2018样题,阅读50分,18小题。多出来的两小题,正是“综合应用”。其他内容,考察方式和内容,都没有变化。
那,这个“综合应用”到底什么样?看看样题中的样子——
看着,是不是面熟?
“综合应用”在考察什么呢?“考试说明”中是这样描述的——
(三)综合应用 1.能辨析并修改常用应用文在格式、表述、语法、标点等方面出现的问题。2.能根据具体语言情景进行口语交际。3.能根据具体要求,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实践中。4.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能辨别、评价常见的文化现象。
这样的题,难不难?试试就知道!
我以2018“综合应用”样题为例,让正读五年级的儿子做了这两个大题(共四小题),做得还真不错。看来,就这四个小题而言,不是难题。
但是,如“考试说明”中描述的那样——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实践中,能辨别、评价常见的文化现象,会以怎样的形式和内容来呈现呢?
其实,这样的试卷结构和表述,在2016年和2017年淄博中考说明和语文真题中,早已有之。
请看下面的两张截图——
看了这两份真题,2018滨州中考语文“综合应用”会长什么样呢?
你猜猜!反正我好期待!
最后一个不同,则是写作。
2017真题,写作占50分。2018样题,写作占60分。很明显,增加了10分。这十分,足以拉开差距。
得分高低,当然取决于你的写作能力的高低。写作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写自己的生活,贵在坚持读名家的作品,贵在坚持悟文章背后的技法,为我所用,融会贯通,逐步形成鲜明的自我的写作风格。
这十分,不好拿,最考验人,也最激发人。
不过,考场作文,自有其特点。如果准确地把握住它的规律,也许会事半功倍。
以2017滨州中考作文为例,命题作文”那一刻,我流泪了“,典型的记叙文。这种文体的创作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比如——
1.”我流泪了“,一定要写”我“,自己身上发生的真切的事情。生活中,你一定有流泪的故事,找到他,回忆他,放大他,提升他的价值。
2.”流泪“是一瞬间,前有因,后有果。所以,要当做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诉说,诉说的方式是场景描写,而不是单一的记叙。另外,塑造主角”我“的形象和塑造配角”他人“的形象,同样重要。敢于且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更重要。
3.记叙不能缺细节和景物。细节不用太多,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人活了,事情就生动了。加一点景物的描写,如同人置身于水墨画中,灵气就有了,文章便打动人了。注意的是,为加而加,则像人淋了雨一样,只落得个“落汤鸡”的下场。
除此之外,让故事的过程变得一波三折,让故事的结尾留有余味,让故事”以小见大“,以此窥见人性最深处的东西,等等。
这些,若能在一篇文章中集中体现,真真得需要平日的观察,平日的思索,平日的阅读,平日的”模写“,再加上那么一点点”天赋“。
以上所说,仅仅是冰上一角。若有心,再看看下面两幅截图,也许会对我们小学语文,尤其是高年级语文的教学,带来些启发和思考。见图——
絮絮叨叨了半天,我也没有描绘出2018滨州中考语文试卷的样子。
是的,孩子在娘胎里,娘也未必知道他或她有个怎样的模样。
那,不厌其烦分析考试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
初中,乃至高中语文的考察形式和内容的变化,究竟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和评价带来怎样的影响?
小学阶段,我们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又采取怎样的策略,才可以帮助孩子在未来顺利地通过这样的监测和筛选。
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上学时,孩子们善写爱读;语文考试中,孩子们考得不错。
若干年后,孩子们依然对”语文“,对”阅读写作“保有浓厚的兴趣。标准化的考试,并没有扼杀他们原有的对”文字“的敏锐和感情。
再若干年后,无论出于人生的低潮还是高光时刻,他们依然能翻开一本书,依然能写下一段往事。他们,沉得下去,静得下来。他们的孩子偎依在他们的身旁,感受到的是阳光般的温暖,四目相对,永远是温情。
此刻,在已经成长为”成人“的孩子们眼里,语文的样子,就是自己的样子,人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