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烽烟四起,群雄逐鹿,曹操虽刚初露毛角,声望实力在初始阶段远不及袁绍,袁术,公孙瓒等能人,但历史告诉我们,最后的赢家只有他,曹操,曹丞相。
在朝廷纷争中,袁绍,拥有强烈政治野心的他与曹操同堂讨论时局。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袁绍的打算是,“若事不辑”,“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超的政见虽简单,却精炼,同时也表露了他本人的政治谋略——管人用人是政治斗争的根本谋略。
历史的长河中,曹超的多次举动也正验证了他这一言论。曹操周游天下,一直把收纳人才为己任,把网罗人才当做比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根本之图,唯才是举,“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今天我们究其原因,曹操用人智慧堪称超迈群伦,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求才若渴,唯才是举
三国战争练练,在互相攻伐、争夺政权的进程中,曹操为罗致人才,共发布过三次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曹超认为网罗人才不能说说而已,显而易见,他的这三道求贤令也不是在作秀,曹超求贤若渴的心态可谓令人心动,无人不知。这也为他后来打胜战积累了一支强大无敌的队伍。
作为管理者,更应该如此,不应该只在企业人手短缺或者春招时期招纳贤才,更应具备一双慧眼,随时随地识别英才。如此一来才能成就职场上一股强大的气息,才能在职场上大显身手。
集众智,用众力
集众智,用众力,不搞一言堂。汉魏之际,就用人本领而言,实无人能出曹操之右。在专制社会,最怕那些昏君权臣拒谏,搞一言堂,堵死群臣建言之路。曹操对此显然有所认识,因而在建安十一年曾发出一道《求言令》,旨在敞开言路,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开明的曹操自己不搞一言堂,也坚决反对僚属的“面从”。最后历史也告诉我们曹超带领着一支强大的队伍在汉末群雄中胜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步伐管理者也应当跟紧。为此,管理者在运转自己的企业时更应该着重留意“大众的智慧”,而并非认为大众愚弄。只有当一个企业的员工各抒己见,然后进行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重大局,讲团结
管人用人方面,曹操讲究用人重大局,讲团结。
在汉室陵夷、群雄初起之时,曹操的这一人才大局观明显要高人一筹。用人重大局,必然要讲团结。作为许下政治集团的核心,曹操常能做到以己度人,且赏功罚过非常严明,这对稳定军心、巩固内部队伍而言,其作用不言而喻。
如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发现袁绍军中文书有若干是“许下及军中人书”,这一发现肯定令他震惊不小,如果处理不当,也必定埋下内乱的种子。但曹操在震惊之余,非常冷静也非常果断地决定“焚之”,并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乎?”这一句话,就给那些有问题的同伙吃了定心丸,也把团结问题解决了。
这方面,各大管理者可向曹操学习,在用人方面切忌意气用事,也不可固执己见,一味地捉住环境的旗帜,必要时要懂得度量轻重,要明白,少了用人,企业等于一盘散沙,风不吹都会散。
不拘一格,亲仇不避
当下不少企业存在亲人收己用,仇人规避不止的情况。以曹操为例,建安二年,张绣打败曹军,并使曹家没落长久。而后来为袁绍卖力的张绣却在官渡大战前夕,复弃绍而降操。
曹操居然能像没事人一样,不计前嫌,不仅允降,而且还对张绣加官进爵,封为列侯。这种用人雅量真正难得,不仅充分反映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家气度,而且还反映了他的用人之道。
能力与个人恩怨面前,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虽说当下管理者之间都客客气气,几乎无恩怨而言,然而当有矛盾在眼前,又有多少管理者能亲仇不避呢。
曹操无疑是乱世之英雄,非凡夫俗子能及!但要是作为管理者的你,懂得了以上几点,无疑你会先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