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
他若无法享受孤独,就不会喜爱自由,因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华
陈道明是一位非常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家,他很少接受采访,并不经常抛头露面。一次他接受了杨澜的采访,谈到了他独处的习惯。
陈道明:“独处是一种美德。”
杨澜:“德行在何处?”
陈道明:“让人内心得到净化。”
杨澜:“有没有想过去做一个导演或者编剧?”
陈道明:“与人交流不是我的长项,为了避免自己和他人的灾难,我决定不这样做。
所谓独处——
是一种独居处世的态度,
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整。
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
回想我们大部分的人生:
求学数载,同桌同学多已远在他乡;职场经年,身边的同事几来几往;少时走天下的梦想,已迷糊的不成样子。
生活安然,恣意人生,如今何曾再有微澜?常常处在一众人的狂欢中,却倍感寂寞。
热剧《亲爱的,热爱的》中韩商言的退役宣言直击内心:
“过去两年零三个月,赢过、输过、笑过、哭过,被质疑、被绯闻、被非议、被黑幕。从未辩解,无需辩解。今夜华筵终散场,功成名遂,满目荒唐。”
我们终需要的不是一个华丽的荣誉外衣,华筵盛名中抵不过内心最真实的渴求。
若繁华落尽,反问一声:“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声名与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人生动人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心理学上讲:
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因为成长前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心理整合。把新的经验获得按照自己的独特方式进行处理和积累。
只有不断地对自己链接的资源归纳整合,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独特生命体。
独处就是一种保持内心宁静的生活。
问一下:“如何独处?”
答曰:让我一个人待着。
问一下:“一个人待着,你觉得会怎样?”
答曰:你把独处的时间放在哪里,它就会回馈给你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当你心情烦躁彷徨的时候,静静的呆着,安静会抚平你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和舒适的方式,慢慢充实内心的能量。
可以试试这样的时光——
被动人的音乐,心有触动;
感受喜欢的电影,在浓缩的剧情中体会跌宕的人生;
美美的咀嚼喜欢的书,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学习一项自己渴望习得的能力,为自己梦想而努力;
洗手素衣,静逸地泡一杯自己喜爱的香茗;
去健身房撸铁、打拳,感受肌肉的增长,卡路里的消耗;
在阳台上晒晒太阳,看太阳西落,安详地感受光影错落;
整理房间,按心意摆放布置。洗涤和减除家中杂物,断舍离;
练字习画,在色彩笔韵间平抚心情,感受生活;
睡大大的懒觉,也许在梦里见思念之人,流平日掉不下的眼泪;
…………
不是孤僻,不是孤独。
独处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内心因平静而生长喜悦。
现在想想,我们已经多长时间没有让自己静静的呆着了。
让独处成为一种习惯
我素来性子喜静,
年轻时最喜欢的就是,找一个地方窝在那里看书,看的天昏地暗、忘记时间。
一个人不受干扰时,将脑袋清空,任思绪自由飘扬,不受纷扰。
一个人时,才能将一些平日里没能注意和思考的事想得透彻,也只有独处的时候,自我意识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清醒。平日厌倦了违心的奉承求和,独处才是一剂贴心的良药,可以缓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无形压力。
独处时候的灵光一闪,让从前如何绞尽脑汁也想不通的事情瞬时就能宛如灯火通明般明了。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便是一种顿悟和茅塞顿开。
独处与和热闹的人际交往相比,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心中所思所想与明哲大儒的共鸣才最动人心魄。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让独处成为一种习惯。
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有一段时间只属于我自己。
在这些时间里,可以只读我自己想读的书,只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也可以不想读不想写,什么也不做,宁肯闲着。
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