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初三进入了古文复习,今天我们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对课文进行了朗读,背诵后,我们要站在一个比初二学习时更高的视角去重读这个单元。于是我们想用一个主题统领这五篇文章,同学们有何发现吗?
学生讨论。
在上课之前老师做了如下思考,不知对否,拿来与同学们共同讨论。
这个单元所选的文言文虽体裁各不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的,但仔细思考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对理想、对完美永不止步的追寻。
《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目睹了社会的黑暗,憎恶统治者的剥削,体察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憧憬寄予一个桃花源,在那里有如同仙境般的自然环境,有热情淳朴的民风,有平等的社会关系。他所构筑的这个桃花源社会与当时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正是他对理想社会的追寻。
虽世俗之人寻访无着,后再也无人问津,但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追寻,在《桃花源诗》结尾表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热切的期盼着自己与桃花源人共同生活在桃花源中。
《陋室铭》与《爱莲说》,则表达的是对完美人格的追寻与坚守。
刘禹锡并不以物质上的简陋为痛苦,而是在清幽的环境中过上弹琴读书的日常生活,在与名人贤士的交往中获得丰足的精神愉悦。拥有一颗安贫乐道的强大心灵,使他并未觉得住在陋室有何委屈,无论知县如何刁难,他依然展示自己的铮铮傲骨,有一种处危不屈,处变不惊的从容。
周敦颐,从生活中观察到了世人追逐名利、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便以莲为喻,生动描写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那样的高洁脱俗的品格,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洁情操的心志。
《核舟记》虽是一篇说明文,但描写生动,魏学洢写出的是艺人对最精湛艺术的追寻。
它展示的雕刻家王淑元的核桃雕刻艺术炉火纯青。文章呈现的这个核桃雕刻真可谓巧妙绝伦,这一定是艺术家长期追寻的结果,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怎么会有钩画了了的字体,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果不爱好经典,一个普通雕刻者又如何知道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呢啊。
《大道之行也》,是2000多年以前我国人民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这个社会没有人造反,没有人盗窃,没有人害人,这个社会和谐平等,这个社会人人得到了关爱,这个社会人人安居乐业,人尽其力,这是一个多么和谐的社会啊。
这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寻
正是有这样的蓝图,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追寻,才有了今天幸福自由和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