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二,我和姐姐不用提前说,都早早起床收拾停当,赶回娘家吃早饭。
从古到今,每年的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丈夫要同行,所以又俗称“迎婿日”,这是对娘家来说的,要接待女婿。
另一种说法是,女儿出嫁后,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要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非常辛苦。 所以娘家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名义上是“探亲”,实际上是让女儿借此机会放松、休息。
现在女子结婚后,很少再与公公婆婆一起住,但过年一定要陪公公婆婆一起团聚,尤其是大年三十和初一。
虽然女儿们已经很少在大家庭操持家务,但初二回娘家,依然传承古时的习俗。
但因工作原因,女儿、女婿不能回家的人也不少。为了大家的团聚,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团聚,比如路上的交警,又比如超市的工作人员,他们是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的精神让人心生敬佩。正是有了这些人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安稳、开心的过年。
一进门,热腾腾的丸子汤,就端上了饭桌,这是我家每年过年仪式中的一个重要仪式。现在,父母年龄大了,尤其是母亲,平时我们回家,简单的饭菜是母亲操持,我们打下手,逢年过节,稍复杂的就是我们自己做。但是每年初二,都是父亲独自给我们做独特的丸子汤。之所以独特,就是和别人,尤其是和饭馆做的不一样。
首先,丸子是自己炸的,在年前,就提前炸好(这也是我家过年仪式中的一个)。过了腊八,父亲就买好肉,选一个我们(特别是姐姐的女儿和我儿子,他们都是我父母带大的,他们唯一的孙子在外地)都休息的日子,大家一起干。其次,汤里放有卤好的猪肠子。这个肠子是父亲买回后,他手工洗了一遍又一遍,洗干净后,用开水过一下,放入卤料,先大火煮沸后,再慢火炖两个小时。卤出来后,晾凉 ,母亲再切成丝备用,这个食材因为工序繁复,只做汤用,其他辅料就是常见的木耳、黄花,饭馆里常放的粉条,父亲是不放的。第三,就是烧汤的过程,热锅冷油,烧至油五成熟,放一小撮整粒花椒,小火翻炒至油九成熟,捞出花椒,放大葱花爆香,锅里直接添水(看人多少用碗量出用水量),水快开时,往水中汆入准备好的食材,等锅开后,倒入水淀粉勾芡,均匀搅拌后加醋,放盐,关火,滴点香油,出锅,一人一碗,不多不少。汤盛到碗里,端上桌 ,同时端上去的还有父亲精心切的葱末、蒜苗末及香菜末,按个人口味自己添加就成,让人一吃一个不言传。
一碗香喷喷的丸子汤就是一年中我们最期盼的,它承载在一位老父亲对儿女浓浓的爱意,它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 ,也是对来年的希望。
吃过丸子汤 ,就是固定节目,陪父母打会儿麻将,这也多年前我家里的规定动作。母亲不识字,少娱乐,哥哥专门买来麻将,教会妈妈,打发闲暇时光。可母亲不喜欢呼朋唤友,整天在麻将中度过。只有到每年过年,儿孙都回来的,才陪她玩一玩。
麻将打上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不打麻将的人就开始准备中午饭,七个碟子八个碗,红的红,绿的绿,一桌丰富的午餐,就是团圆的象征。饭桌上少不了推杯换盏,祝福声此起彼伏,接二连三。
饭后,没有做饭的人自觉洗碗,收拾锅灶。接着继续陪父母再打会儿麻将。父母平时是不打麻将的,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做,他们是秦腔戏友团成员,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外,就是刻苦练习:母亲唱秦腔,父亲拉胡琴伴奏,等到和戏友们相聚时,他们可以从容的表演。
晚饭,母亲是主角,她的拿手好戏是哨子面,纯手工擀面,这是她现在的保留节目,也我老公最爱吃的。母亲年纪大了,心脏不好,擀面是个体力活,她没有能力再为其他客人做了,给我们做也是每年少有的几次,在她身体状况允许的范围内(有几年母亲心脏病总是复发,别说哨子面了,普通的饭菜母亲都做不了),大年初二她是必做的。
母亲说,吃了妈妈的哨子面,孩子们平安又长久。
大年初二回娘家,从早吃到晚,吃到嘴里的是不同的饭菜,留在心头的却只有一个味道,那就是满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