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名为BEING MORTAL
这本书的译者无疑是个情商颇高的人,他没有直译为正面死亡,因为国人对于"死"字讳莫如深,无论老少。奇怪的是,我们缺乏信仰,却仍然惧怕死亡。
每个人都会老去,对于一个四肢健全。有着独立人格的普通人而言,都接受不了自己日渐衰老的身躯,无论男女。女人在意的衰老更多"体现"于脸上,岁月的痕迹一点都慢不下来——日渐加深的皱纹,下垂的眼袋,褪去胶原蛋白的皮肤。男人则不同,即使年过半百,他们依然觉得自己身强体健。身体状况良好的美国老人,不论是否鳏寡都偏爱于独自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若是四世同堂的家庭一定会羡煞旁人。他们独居保留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修缮房屋,整理花园,年逾90还能驾车外出,放在国内,任何一件都是我们不敢想象的事情。然而衰老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当视线不再那么清晰,身体恢复速度越来越慢,记忆也随之下降,人们开始充满恐惧感。《依然爱丽丝》向我们真实展示了人类对于衰老对于疾病的恐惧,是爱也能战胜一切。
一千个人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之时,每个人都是充满想象力的,看到阿图·葛文德笔下描述的一般养老院里,破乱不堪,混乱的场景,严格的起床就寝时间,甚至连私人物品都会多加干涉,里面的老人没有了人身自由,毫无人情味可言。脑海里自然浮现出《飞跃疯人院》的场景,不要以爱之名剥夺他们的自由。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都选择了新型"老人之家"或是特殊公寓––它们给入住人独立感,在给他们必需帮助的同时不干涉老人们生活的各异性,保护他们的自立和尊重。
"问题不是我们如何能够承担这个系统的开支,而是怎样建立一个系统,能够在人们生命终结之时,帮助他们实现其最重要的愿望。"
尊重生命,也正视衰老,也直面死亡。魏则西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大关注,但是我却不想深入了解,这是一个社会性的悲剧。正如作者提倡的那样。癌症其实并不可怕,放弃治疗会不会影响病情的恶化?善终护理其实并不是无作为,让病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想做的事。就算是与家人一起渡过,珍惜剩下的点滴时光,也胜于在病床上看着自己一天天虚弱下去,独留更多的遗憾给自己和家人。其实,放弃治疗每天只接受镇定剂和安眠药能给病人在精神上减轻很大的痛苦。他们甚至可以回家睡上一整个安稳的觉,恢复自己的精力。他们同意签署这样的文件:在自己停止呼吸时不是拨打急救电话,而是联系善终服务系统。他们会遵从本人生前的愿望,不再让他们遭受痛苦。
"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面对死亡我们也需要莫大的勇气。作为医生,站在患者的角度讲述个人及社会在死亡时如何保持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