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半个多月,终于把图书馆借来的《日瓦戈医生》看完了,俄国的小说还是几年前看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是旧时代的故事,以爱情纠葛为主线,日内瓦的故事背景是波澜壮阔的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政权的建立,世界大战。在那样的时代背景里,一群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潮流跌宕起伏。前期他们家境优渥,物质生活丰厚,接受良好的教育,随着革命的到来,战争的爆发,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富裕的生活一去不返,繁华的城市炮火连天,未来让人期待又让人惶恐,作为故事的主角,医生在革命初期就去增援前线了,后来回到家中后又坐了很久的火车举家迁居到俄罗斯东部的老家,没呆多久又被当地游击队掠走当了战地医生,跟随游击队征伐,躲藏,最终逃离出来,家人也离开原住所回了莫斯科,从妻子的来信中得知他们一家被驱赶出境了,医生放弃了回莫斯科的想法,和之前一直倾慕的女人一起在当地生活,因为政治关系被当地政府追杀,又躲回了森林里,女人离开后,他过了一段绝望的生活,最后还是走回了莫斯科,一路上看到的是荒废的土地,烧毁的村庄,惊恐的人们,回到莫斯科早已物是人非,靠曾经老友的接济才勉强活着,并且和巴黎的家人们通上了信,最后因为心脏病死在了路上,也就四十多岁的年纪。医生的一生颠沛流离是时代所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人能置身事外,革命到来,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政权新的秩序,政权的交迭自然避免不了战争和流血,作者在书中没有美化哪个政权,也没有刻意丑化哪个政权,只是借医生的眼睛描述了战争带给那片土地和人民的伤痛,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极具历史性和前瞻性的,几十年后苏维埃政权也倒台了,这至少说明他们当时的政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民众需求并不完全适配。如果说一切的政权政策都是外在形式的话,人们的情感联结,精神诉求,人文价值的传承才是时代发展真正的内核,文中多次把俄罗斯比作母亲,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那份极其深厚又真挚的爱,医生作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当时动荡的形势下,从刚开始的期待,积极应对,到后面目睹战争的残酷后的被动消极,在婚后没多久妻子刚生产完即奔赴前线,好不容易一家团圆了,老二还没出生又被红军掠走,从此以后医生活着的所有意义只是对再次团圆的飘渺的希翼。来不及说再见,却再也没见到自己的妻子儿女,来不及说再见,却再也没法拥抱此生的挚爱拉拉。在如此荒凉无情的岁月里,还好,有冬妮娅给他的家,还好,有拉拉和他的心有灵犀,还好,有自己挚爱的写作支撑医生走过人生最后的荒漠,还有,有一群不是特别理解他却无条件包容他爱他的朋友和弟弟为他雪中送炭。
看到后记才知道作者因为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当时的苏联,作者却因为没有讴歌政权受到了当局和社会的抵制,可是真正的好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时光穿越一百多年,我依然为当时人们叵测的命运揪心不已,为他们之间真挚的情谊感慨落泪,为人性的挣扎无奈心如刀割,在战争年代,人们为了活着而努力,为了和爱人团聚而努力,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活着是一件易事的情况下,真挚的情感,有序的家庭反而是不易得的,何等的讽刺。
医生和拉拉第一次在前线相遇的时候互相没有认出来,文中写道“有的人永远认不出来,有的人要等到下一次相逢才能认出来。”难得的重逢才能更深刻的明白自己的心意吧。
文中还有好几段医生和朋友之间的辩论,他们讨论人民的定义,真正的人民备受压迫却无从发声,他们引用《福音书》中犹太人的故事暗示人民觉醒有了力量后必会反抗。
和拉拉躲到瓦雷金诺的时候,拉拉说:对家庭和秩序的渴望谁也消灭不了,孩子是真诚的,不会为说真话而感到羞愧,而我们害怕变成落伍者,准备出卖最珍贵的东西,称赞令人厌恶的东西,附和无法理解的东西。”原来因为害怕成为异类而变得伪善,虚伪,无知是人的本性,不分民族不分时间,可是,我们的真诚是什么时候弄丢的呢?
抛弃一切投身革命的红军将领在革命成功后因为被自己人问罪而四处躲藏,最终在自我怀疑和自我谴责中自杀,癫狂而病态的时代!
最后作者写道:尽管战后人们所期待的清醒和解放没有伴随胜利一起到来,但在战后这几年间,自由的征兆仍然闪烁在空气中,并构成这些年代唯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内容。
没有刻意的升华,黑暗之后总有光明,所有的苦难和抗争都是为了最终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