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概述图
五胡十六国持续将近百年的混战局面,由拓跋氏收场,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逐渐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这种局面维持了149年,至公元534年又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这两个王朝在不断的战争中,仅维持20年左右,即走向灭亡。
继之是北齐和北周两个同样短命的王朝,北齐自公元550年始建,到公元577年灭亡,然后由北周代之而起,亦仅存在24年,至公元581年灭亡,被统一的隋朝取代。整个北朝前后延续了195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对于汉文化的学习与推广,是魏碑大量出现的一个关键。北魏开国之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建都于平城,对汉文化的接受并不太重视,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大力提倡汉文化和崇信佛教。
北魏时期的书法,分为北魏建都平城时期和迁都洛阳以后。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至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494)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前后共96年。
这是鲜卑拓跋氏历经百年发愤图强统一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这个游牧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逐渐汉化的时期。
(北魏)《封和突墓志铭》
一 平城时期的石刻文字
平城时期的书法遗迹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石刻文字,承接十六国时期的书风,有隶书碑刻,如太平真君四年(443)刻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的《仙洞祝文》石刻。
稍晚于此的另一件含有隶书笔意的石刻是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474)的钦文姬辰墓志,此墓志于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东郊,是一位贵妇人的墓志铭,书写与刻工都很认真,笔画多方笔,尖起尖收,且有意上挑。
《封和突墓志铭》,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即公元504年刻石,1980年发现于山西大同市西郊。
这类作品虽然所在地点不一,但时间大体相近;书写者虽非一人,风格也不尽一致,但基本上已经脱去隶书笔意,演变成接近于标准魏碑风格的书法,这一点却是一致的。
(北魏)《罗宗墓志》
二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墓志书法
北朝成熟的魏碑体墓志、碑版,以今洛阳一带为多。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当时在朝的达官贵人死后都葬于邙山至偃师首阳山一带。
这一带出土的北魏墓志已有200余方,其他地方也偶有出土。这一时期著名墓志石刻有《张黑女墓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元晖墓志》《元羽墓志》《石婉墓志》《李璧墓志》《元瑛墓志》《元怀墓志》《刘玉墓志》《王虬墓志》《罗宗墓志》等。
这类墓志,因为墓主身份高贵,故其书法艺术精美严谨,可以说是魏碑中的上乘之作。
北魏墓志以《张黑女墓志》最为有特点,亦最受学书者青睐,此帖多有出版,故不详述。
(北魏)《嵩高灵庙碑》
三 碑刻书法
北朝著名的碑刻有《太武帝东巡碑》《嵩高灵庙碑》《晖福寺碑》《吊比干文碑》《张猛龙碑》 《高庆碑》《贾思伯碑》《根法师碑》《高贞碑》《唐邕写经碑》等。
其中以《张猛龙碑》最为精彩,此碑刻中有佳句曰“积石千寻,长松万仞”,拟其书法,正当如此。
此碑书法文字结构之奇特,用笔之爽劲,远非魏碑中其他作品可比拟,结字俯仰多变化,又多合于艺术结构之黄金分割律,书写者之才情卓异,令人起敬。
(北魏)《杨大眼造像记》
四 龙门造像记
北魏孝文帝元宏由平城迁都洛阳不久,延续北魏尊崇佛教的精神追求,即开始在龙门凿石窟、雕佛像、刻题记。
至宣武帝时期,崇佛之风更盛,洛阳龙门的2000多个窟龛,北魏造像约占1/3,碑刻题记更多达3000余种,使龙门蔚然成为一座古代碑林。
其中属于北魏时期的造像铭记,基本都是魏碑体楷书。《龙门二十品》乃是其中精品,全为北魏之作,堪称北魏书法艺术精粹,亦称“龙门体”。
《龙门二十品》基本都在古阳洞中,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且规模宏大的洞窟,也是北魏王室、贵族造像最集中的洞窟。所谓的《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占19品。
其中,堪称精品中之精品者,是历来被史家所公认的《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等所谓的“龙门四品”,而稚拙粗率者则如《郑长猷造像记》《马振拜造像记》《慈香造像记》等。
(北魏)《杨大眼造像记》
从书法艺术史的角度看,北碑实际上是一种由隶书向唐楷演变的过渡性的书体。
相对于南帖的以行书为主,北碑以外方内圆的楷体出现,是有它内在的发展原因的,这主要是出于碑版文字要庄重且易于辨认的实用目的,加上刀刻要求它以方笔为特征,以便于奏刀,由此形成了北碑的整体特色。
▫以上文字来自《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