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30度线上,最西处是埃及的金字塔,往东走一点是犹太教的圣城耶路撒冷,再往东走就是“神之门”巴比伦都城,当走到中国是……
“一座距今3500年的商代古城——盘龙古城。”一件深藏在这座古城3000多年,最后重见天日的青铜器——兽面纹十字孔瓮默默地宣告着。盘龙古城?在历史资料中难见其踪迹,也许应该从这个“宣告者”入手,会有些小线索!
从饕餮到青铜器再到神秘古城
青绿的色泽,古朴的气质,还略带点小神秘。但从外观,比较吸引人的是兽面纹十字孔翁瓮身上面的纹饰。尤其是腹部饰有的3组纹饰。
狰狞恐怖的怪物头像,说不出来像什么常见的动物,但大家叫它饕餮。古装玄幻剧里有时会出现它的身影,大多像一头着了火,到处追着人乱跑乱吼的巨型狮子,但它是不是真是这样呢?
相传,饕餮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可这王子不像白龙马是一翩翩佳公子(幻化成人时),而是一个长睛大耳、满口獠牙的怪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只是这么邪乎的东西,为何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屡屡见到它的身影?
这也许就像父母除了会用正面例子教育我们外,也会用反面例子教导我们一样。古人似乎也有这样的小心思。饕餮在他们看来有戒贪吃的意思。在那个时代物资缺乏,许多东西都处在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
若有人像饕餮一样贪婪,肆意妄为,将一切据为已有,是极其不好的。比如说夏桀,骄奢淫逸,贪婪无耻,酒池肉林,搞得民怨沸腾,终被商灭。为了吸取教训,后续者大肆铸饕餮青铜器,号召节俭,劝贪婪。
除此之外,在那样一个人与自然无力抗争的年代,那个人与猛兽相争只能偶尔取胜的时代。这种做法也出于人们敬神、敬鬼,并希望得到他们力量帮助的心思。于是在各种青铜器上就刻画出各种狞厉怪异的纹饰。做好的青铜器用于祭祀祈祷,辟邪免灾。而这些怪物的纹饰也非凭空想象,其实与当时动物界的动物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饕餮像牛、羊、虎、鹿、山魈等,不过,在这诸说法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
这时的青铜器除饕餮文外,还有夔纹(长得像龙的一种动物)、龙纹、凤鸟纹等,这些纹饰中的动物原型都是几种动物的结合体,而其中的一些部分有的进行了夸大的处理,以显得奇异畸怪和与众不同。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狰狞的纹饰却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偶有出现,却也失去了往日的狰狞。青铜器的装饰一改往日的风气,简明质朴。
在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以独幅绘画的章法表现社会、人事的内容、题材,如宴乐、攻战、采桑等,以剪影的形式组成画幅,生动、富丽,极具装饰性。
展览在武汉博物馆的兽面纹十字孔瓮是早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器,它的魅力除了上面纹饰隐藏着古人的小心思外,悠远的年代怕是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只是曾经怀揣着它数千年的古城——盘龙城,在神秘面纱背后又有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秘密?
一场洪水引来的关注
武汉市北部五公里的地方,在1954年之前,还是一片荒地,偶见一些断壁墙垣。隐隐约约裸露在外的城基,被东南西北四面的残墙包围着,四面开着门。这里似乎是一座古城。当地的百姓也会时常光顾此地,运气好的,淘到些青铜器或是瓷器,但没有太多人的注意及保护。
时间进入1954年的秋天,一场特大洪水席卷了武汉,全国的目光聚集在此地,还有那离武汉不到5公里的古城。当考古工作者进入调查时,发现古城附近的人为了填筑“张公堤”一口气挖掉了这里的三面城墙,只剩一面南墙在风中哀嚎。而这里随处可见的瓷器似乎告诉着人们,这里不是一个平凡的地方。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大批考古工作者都相继涌到这个冷清的地方来,考古挖掘的田野工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古城内的3处大型的宫殿基址,以一种前朝后庭的格局,恢弘的气势逐渐展现在世人的眼里时,当古城外的整齐地分布着居民区和各种手工作坊时,当大量的商代早期文物如青铜器皿、玉器、石器、陶器、漆木器等都在被挖掘出来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在3500年前,长江流域出现了一座名为盘龙城的古城,而它不仅改变了武汉这座看似年轻的城市的年轮,也打破了中原文明只在黄河流域的说法。
似乎为了响应这座古城的不平凡,在1956年,盘龙城遗址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评为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虽然不能再如昨日一样繁华,但残留的遗址也似乎让它回到了往日的风光。
只是在曾经千里瘴气的南蛮之地,怎会出现这样一座距今3500的辉煌城市?而这座在史书上没有过多记载的古城,为何又消亡了?
楚地上的“楼兰古城”
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曾出现过“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的记载,这大概是处在南土的盘龙古城最早地记载吧。
之后比较明显的记载是在清代地方志里面了。黄陂《张氏家谱》云:“宋元鼎革之际,吾祖德一携弟国四,由江右饶州余干迁徙楚黄陂,落住陂南盘龙城。”在张氏家谱上,还附有一张地形图,详细地描绘了盘龙城的四个城门,以及东边的盘龙湖和西北的护城山。而其他记载就看不到了。就像古楼兰一样,我们只能从残留的遗迹和它的地理位置,结合想象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3500年前,这里人生鼎沸,车水马龙。往北,通过古代黄金水道府河及湖北黄陂境内的干流滠水、漂水,穿越大别山、桐柏山的隘口,可直达商朝王都郑州,也可出长江,入汉水,淌过随枣走廊,跨越南阳盆地,通往关中地区;往西,亦可通过长江、汉江抵达巴蜀;往南,则直达江汉,并借洞庭湖、鄱阳湖及其干流通往江南诸省;往东,乘长江一泻千里,又可沟通吴会,通江达海。这里四通八达水路交通以一种得天独厚的形式展现在众人眼中。九瞿通省的古代模式已初具模型。
然而这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像这样有着便利交通的地方在中原地区多的是。
最吸引人的怕是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了。在青铜器时代,铜矿是必不可少。据考察,围绕盘龙城周围有许多的铜矿,像现在有很多城市就是建立在矿产资源上的,盘龙城也不例外。大量矿藏被挖掘后,然后经过工匠加工,制成各种各样的精美的青铜器具,之后再通过便利的水陆交通,运往全国各地。当时的这里被称为“铜都”,也是南方的经济、文化、商业、军事中心。
只是300年后,似乎一切发生了变化。
盘龙城像楼兰古城一样,逐渐陷入沉寂,城里的人们也不知所踪。有人说,商王朝为了拓展疆域,将这里的大量人口向更南的方向迁移,而城堡也随之南移,处在长江之畔的盘龙古城不能更好的统治南方,所以被商王朝遗弃,在时光的摧残下,慢慢的消失了;另一种说法是商朝与楚地小国,相持不下,盘龙古城成了战场,最后被连绵不断的战火给吞噬;但还有一种说法似乎更可靠。
上世纪末,人们在盘龙城古城附近有一个名叫王家嘴的地方筑堤时,堤刚筑好就垮了下去,如此反复数次。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物探专家探测发现,地底下全是淤泥,那里原来是一条数百米的古河道。而此时专家们又在王家嘴发现了一个码头,附近的湖中到处是古代器皿。有人因此推测,盘龙城刚兴建时是位于长江边,只是后来人们防洪修堤,将江水束缚在河槽内,河道更改,盘龙城逐渐被“搬离”江边,但古代人大多沿河而居的习惯,盘龙城的居民慢慢向江边迁移,古城于是陷入冷寂,最后急剧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