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上学的时候年龄比较小,且因为三岁之前在老家是让老人带的,家里老人说的是土话,因为身体的原因,也不经常带他出去找其他小孩玩,所以他经常一个人在房子里面玩积木,造成他很容易陷在自己的世界中。说话的能力也比较延迟。
因为这种情况,每次教他写字读书时都比较吃力。因为他总是不自然地就会陷入到自己的环境中,做事情总是容易走神。刚开始写作业常常需要三四个小时。而且需要一个人在旁边不停的做提醒。
长时间这样的精力消耗,我不自然的认为他接受能力要比其他小朋友弱,我对他的要求就没有女儿的高,因为觉得他还小,认为他的能力达不到。
在老师要求严格背诵的地方,我会放水。让他读20遍课文,如果背不下来,我也不会再要求他去背。英语学习,也只是让阅读电子绘本,单词读几遍,记不住,我也不会一定要求必须记住。
这样导致我自己的心理状态一直都是处于他一定背不会单词,一定背不会课文,一定做不成这件事这种心态。
所以我的心很累,状态每次都是焦虑的。一想到他的状态我体会不到一点能够正向反馈的成果,我不光限定了他还限定了我自己,我怕我们两个都框在了一个圈子里。
02
昨天跟朋友一起吃饭。他说他家的小孩现在一年级,他们学校要求每天要默写一首古诗,他的儿子至今默写了75首。这些都源于她孩子小时候他的陪伴。她陪伴起来非常的认真,每天两个人一起写字,比赛谁写的快谁写的好。两个人坐在一起看书。而今天她刚给他她儿子300元的书,光是古诗类的书就三本,其他的就是成语故事。这些书换成我家的孩子,他们可能都没有看的兴趣。
而她儿子现在背书的速度很快。对于古诗类的基本上看三遍就可以背下来。
我突然明白这就是积累,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类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模板的作用了。
所以我的心态是有问题的,因为积累的不够,所以他们才是现在的状态。
就比如说背单词,背的单词多了,你就会很快的找到诀窍,对一个新的单词,你的发音是八九不离十,不会读错。
脑海中不自然的出来一种自信,今天他一定能把英语单词记住,这样想全然没有了往常那种挫败焦虑感。我还挺期待下午跟他一起写作业。
下午他们放学回来,我先拿了一张纸把今天要做的所有事情都列了下来。然后按照这张列出的表让他们先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再一项完成老师要求的课外作业。我不喜欢做课外作业,但是矛盾的是,底子差你必须得用另一种方法来补偿。
既然我已经对他们俩缺失了七八年的早期陪伴,现在我希望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今天完成的状况挺好,阅读跟听力要放在中午让他们做。下午的时间规划做得更好一点完全可以在十点左右睡觉。我相信只要持续踏实的去做,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都可以知道那颗又甜又大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