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会稽与郢都---会走的首都?
项羽看了小武一眼,笑道:“你说我‘老人家’?怎么我很老么?阁下找我做甚?”
小武笑了笑,略显尴尬道:“真没想到您这么年轻呀!也是哈,‘成名要趁早’,偶像都是年轻的,呵呵呵!”
寒暄了两句,小武解释了自己想要同对方聊聊一些楚汉轶事,不知是否出于灵感返魂香的神效,项羽毫无顿挫、欣然应允。跟往常的采访一样,小武就从对方的身世开始:“听说您的祖籍是在彭城一带,而自己从小是在会稽长大的是吧?”
项羽点头道:“正是。我们项家数代生长在彭城宿迁(江苏北部),而更早时受封在项城(河南东部),故我姓‘项’。只因出身楚国名门、淮河一带无人不知,自小叔父就将我远带到江东长大,以避人耳目,免得秦国爪牙们将我们害了。”
小武点头道:“我所知道的,也大约正是这样。但我还有一事不明,向您请教:很多书上说,您是在会稽长大的吧?按说越王勾践建立的都城会稽,是在浙江绍兴;而你少时所在的地方,明明是江东的苏州,为何也叫做会稽?”
项羽睁大了眼睛,道:“这有什么奇怪的?当年越国灭了吴国之后,越王勾践便迁都去了吴国的都城,而放弃了他原先的首都。因此,越国都城的名字也就跟着走了,从此姑苏城便叫做会稽了。”
“曾经越王勾践还迁都去过琅琊(今属山东青岛市黄岛区),又将那里改叫‘会稽’。只是后来勾践发现暂时无法进取中原,于是又迁都回了姑苏。”
“不过自从越国灭亡之后,便不存在越国还会迁都的事情了;所以此后会稽便一直指的是姑苏城,故秦朝也如此沿用。”
小武恍然大悟,点头道:“原来越国的国都是会‘走’的!一旦迁到了新的都城,便将新首都更名为‘会稽’;而原来叫做‘会稽’的旧都,倒是必须改成其它名字了!”
项羽哂道:“你那是少见多怪!我们楚国的习俗也是如此,国都也一直叫做郢都。其实一路以来,楚国的首都不知被攻破而迁移多少次了;但是不论我们迁都去哪里,新国都依然叫做‘郢都’!”
小武始而惊讶、终于恍然觉悟,嚷道:“原来是这个样子!怪道我老是搞不清楚楚国的地理!原来在书上看到‘郢都’之时,光凭想当然地猜想其地理位置是不行的,一定还要弄清楚时间段!”
“不同时期的楚国‘郢都’,其实在不同的地方---它既可能是湖北的荆州,也可能是安徽的寿阳,还可能是江苏的徐州!“
项羽点了点头,微笑道:“其实还远不止三个地方。春秋时期的丹阳等地迁都都还不算,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就迁了好几次,并且一直都在自西向东迁移。”
图表7“会走的”楚、越都城示例
小武一拱手,总结道:“越国的首都无论迁到哪里,都叫做会稽;楚国的首都无论迁到哪里,都叫做郢都!学到了!”
眼珠一转,小武又道:“我知道在战国中后期,秦兵多次从西面击败楚国,夺取了许多土地。尤其是白起和司马错相配合,秦兵既从河南南下、又从巴蜀绕道出兵,结果一举攻破了郢都,这样才导致你们东迁的是吧?”
项羽顿了一下,道:“大致如此吧。而在另一方面,在楚怀王时期,昭阳丞相(封地在江苏兴化)领兵一举消灭了越王无疆。”
“从此地尽东南、直至大海,全都是我楚国的地方。吴越之地变成了‘东楚’,成为了国家的新基地和强大后盾---东楚之地既有兵又有粮,也没有任何外敌威胁。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图表8战国七雄疆域图
小武点头道:“如此说来,在秦军的压力之下,楚国的重心逐渐东移吴越之地---也就是你所说的‘东楚’,倒也是十分合理的。”
“然则你家既然世居在彭城一带,原本就属于东楚之地---不过对于楚国来说,也是后来之地和收降之人,照说不应该掌握大权呀?”
项羽摇头道:“这你有所不知。由于西楚之地不断在战争中丧失,甚至连迁都之前的郢都也都归了秦国所有;西楚出身的兵将,也大量战死于秦军或其它诸侯军之手。”
“故此军中的西楚势力、即便侥幸未死的,也会因为战败而被撤职、降职吧?这样此消彼长,东楚出身的兵将就有了上升的空间,逐渐地成为了楚军中的主力。”
小武大悟道:“这我明白了,你的祖父项燕就是因此上位的。你们是楚国最后的力量了!楚国不靠你们这样的家族又靠谁呢?”
停顿了一会儿,小武转念又道:“对了,还有一事、我更加奇怪了。作为东楚人,你为何让别人称你做‘西楚霸王’?而不是‘东楚霸王’?“
项羽脸色微红,伸手摸了摸鼻子,说道:“我既是东楚之人,又怎么好意思在家乡父老的面前称王称霸的?只敢窝里横、算什么好汉?所以只好称‘西楚霸王’了。”
“另外,灭秦之后交由西楚来控制的范围极大,比战国时候的西楚还要大得多,实际上包含了天下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我这个‘西楚霸王’实际上是指全天下的霸主!而且,我是绝不会对东楚之人采用霸者手段的。“
小武缓缓点头,道:“喔?原来如此。你认为---霸者的手段,就是武力消灭敌人的极端手段,是以不愿意对待东楚如此。“
项羽轻哼了一声,哂道:“难道不是吗?我自小就研习杀人之道,论起剑术武功、单打独斗,恐怕全天下也没有几人是我的对手。不仅如此,我自始至终的愿望,就是成为‘万人敌’---当上统领千军万马、击败一切敌人的绝对‘霸王’!”
小武连连称是,又道:“我知道您是‘兵形势’的一代大家。对于用兵,想必一定非常有您非常独到的看法,所以今天特别想向您请教。”
“要知道,从史书上横竖只能看出你能‘力拔山兮气盖世’,其它就没什么所以然了;是故世人始终不知道您到底是靠什么兵法,才能百战百胜的。”
项羽微笑道:“兵法的门道这么多,你到底想了解什么呢?”
小武点头微笑道:“别的一时也弄不清楚太多,我想请你具体解释一下两场典型战争的经过、与您当时的想法,从实战中体验一下您的兵法。”
项羽斜睨了小武一眼,瞪道:“你想了解哪两场战争呢?”
小武嘿嘿笑道:“我也不绕弯子---就是‘巨鹿大战’和‘彭城大战’。”
项羽哼了一声,突然咧嘴笑道:“看来你是有备而来的啊,这两战确实是我一生中最经典的两战!不错,若是其中经过和关节都被你搞清楚了,你也就基本明白了我的用兵之道。”
小武谦虚道:“还请霸王您不吝指教。”
项羽缓缓道:“你大概知道,我的用兵、最重形势。一方面,我不在乎兵多,而在乎少而精。而我最初的部下人数虽然不多,其中却不乏千挑万选的勇士,他们也能帮助和鼓舞后来的士兵。”
“另一方面,我军并没有经过长期的配合训练,但却能将血气之勇直接转化为战斗力,在实战中批亢捣虚,不断增强经验,从而越战越强。”
小武皱眉道:“难道就是所谓年轻人的战术?靠‘三棍子打倒老师傅’?”
项羽呵呵笑道:“从表面看,似乎就是这种直接的战法。从气势上看,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论敌手如何强大,自己的志气首先不能输,不能惧怕对方军队能征善战。要相信己方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够最终战胜对方!”
小武疑惑道:“难道就是靠‘精神胜利法’?”
项羽微笑道:“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只是要想胜利,就得‘先斗志,再斗法’!斗志方面首先要赢,就是指在精神上强过对方、比对方更有志气!不要相信对方是什么虎狼之师,要敢于战斗,要有胆量以少数人面对敌方主力!这是先决条件。”
小武眼珠一转,惊喜道:“莫非这就是---‘亮剑’精神?”
项羽昂然继续道:“在斗志不落下风的前提下,再同敌人斗法。不要迷信对方人多势众、装备精良、战术娴熟、好似不可战胜。在斗法中,要牢牢控制主动权,不断地调动敌人;尤其是反应速度要比对方快,使得敌人永远慢半拍、跟不上。”
“而且还要敢于进攻对方认为不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非常规地打赢一些意料不到的仗。这样就会令对方不断判断失误、精神逐渐崩溃,丧失自信、进退失据---直到走向全局失控。”
小武眨了眨眼,羡慕道:“这样听起来,您的所谓‘斗法’也是极有水平的!斗法的时间久了,恐怕对方很可能会兴起‘霸王不可战胜’的念头!哦,不仅仅是对手,而且也包括旁观者……”
项羽微笑道:“这其实是我自己研究出的领悟,并不都来自于古兵书。自小,我就仔细观察研究过秦军、赵军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从中获益良多。”
“相对而言,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我研究甚少,因为感觉到其中很多战法都已经过时了。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匈奴军队的战法、就是我应该学习的榜样。”
小武身躯剧烈一震,大为惊讶道:“啊?还有这等事情?不是说秦始皇的威名远震,将匈奴人吓得远远北遁、‘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吗?”
“名将蒙恬不是还亲自领兵击败了匈奴军队、收复了河套地区吗?你为何认为---是匈奴军队而不是秦军、更值得你学习呢?”
项羽哂笑道:“你真的相信、秦军能够彻底战胜匈奴人吗?如果真是这样,秦朝还花那么大力气、建造长城作甚?”
小武不禁突然语塞:“……”
项羽缓缓道:“秦人的宣传、当然要给自己脸上贴金了,然而也不能完全算错。就南方而言,秦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匈奴在河套以南的几个小部落,自然匈奴人只能北撤。”
“但仅凭着那么点人,就能够威胁庞大的秦朝、并从容退走,完全说明了匈奴军队的厉害。”
小武讶道:“你是说,秦人对抗匈奴、只能以多胜少咯?”
项羽继续道:“匈奴的百姓是全民皆兵的。他们人人骑马,来去如风,指挥便捷,进退自如;就算是打不过秦军大部队,也通常是小败即撤,不会有太大损失。况且那也不见得是真败,若是秦军追得远了,很可能反被包围全歼。”
“记得蒙恬也曾经总结过:秦军能够战胜匈奴人的把握,就在背靠长城以北三十里之内!若是出塞后距离长城远了,一是基本追不上(敌军),二是无兵力支援,三是没有粮草后勤。”
“到那时候,一旦匈奴人集结了兵力、发动反攻的话;北追远了的秦军就会被匈奴人包围全歼,甚至无法撤回长城。即算侥幸突破了包围圈,但‘两条腿’在逃、‘四条腿’在追,活命的机会也很渺茫。”
小武听了,不禁长叹道:“蒙恬说的很客观啊!所以秦军同匈奴作战,必须以长城为依托!这都是实战中得出的经验,所以不修长城还真不行!”
项羽点头道:“秦军素来以规模与配合取胜---在大规模组织方面,历来无人能出其右。但我以匈奴人为师,却能以少制多!虽然我们的马匹不多,只够建立小规模的骑兵队伍,不可能像匈奴人那样、全部都是骑兵;但我以为,匈奴战法的真正精髓、在于始终操持主动,并不完全在于骑兵而已。”
“若能真正领会‘操持主动’这一点,虽然没有那么多骑兵,步战也一样可以料敌机先,从而克敌制胜!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我也会建立一支庞大的骑兵队伍,那样威力就更大了。”项羽微露得色,点头道:“这一点,后来我还是实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