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攻战计第五计。原文是:“类以诱之,其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去诱惑敌人,就可以打击受到诱惑的敌人。这一计主要就是先让敌人看到假象去诱惑敌人上当,让敌人吃大亏。
这一计策的名字出自李汝珍的《镜花缘》:“方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这一成语原本的意思是以自己不成熟的见解引来高明的意见,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但是用在计策中时,就是利用假象去引诱敌人上钩。
单论成语而言,这一成语是有典故的。在唐朝有一个名叫赵嘏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当时有一个叫常建的人,认为自己写的是没有赵嘏的好。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来苏州游玩,为了能让赵嘏留下诗句,就想到在当时苏州灵岩寺留下半首诗。因为灵岩寺是很多人去苏州都回去游玩的地方,赵嘏也不例外。当赵嘏看到半首诗的时候,便提笔将另外半首诗给补上了。这样常建的目的达到了。他用自己不好的诗,换来赵嘏的好诗。后来的人一看常建的办法可谓是“抛砖引玉”。
唐朝时期,契丹攻占了营州,武则天派兵想要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当时契丹的先锋是孙万荣,是一位熟读兵书并且很有计谋的一位将军。当时他看唐军的声势非常的大,没有办法正面进攻,于是就想到了一计。他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的统帅曹仁师看见回来的唐军面黄肌瘦,并且从逃回唐军口中得知营州严重缺粮,听到这一消息曹仁师就认为契丹士兵不堪一击。当时的先头部队在前往营口的途中遇到了契丹的老弱士卒,从他们口中得知营口缺粮,就认为契丹军心不稳,然后火速前进。当到了西峡石谷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是设伏的险地,还命令部队继续前进,最后中了埋伏。先头部队的将领被俘之后写信给元帅曹仁师,谎称已经攻克营州。曹仁师在领兵是也路过西峡石谷,因为轻敌,最终中了埋伏。最后唐军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