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大抵是想过后果,但我还是决定敲击出来,我只是作为一名最底层的人民为最单纯的公益发声, 我只是不想再看到过多公益的形式化。
近年来,我国的公益事业不断发展,也衍生了大量公益团体,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校里里的公益社团,随处可见。各大公益组织的发展的背后,却又隐藏着无尽的问题,随着公益组织的不断壮大,形式化公益也越加严重,那么,形式化的公益,是否还有发展的必要?
公益需要发展,自然宣传是重要途径,那么宣传内容的丰富化也就造就了形式化,我接触过许多公益社团,也见识过为了一份宣传资料不惜辱没他人尊严的事件。而他们还依然光彩的觉得自己所做的就是在帮助他人,于是出现了为了一张宣传照片,在寒冬里将老人搬到屋外装着给老人洗脚,不顾老人反对,毅然拍下这样的镜头,出现了给他人捐钱却让他人拿着钱对着镜头微笑……而类似的仅仅为了一份宣传材料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当然,我不可否认是上级领导给予的压力,因为领导要宣传,要宣传就要有亮点,有亮点就得有形式,有形式就得牺牲他人尊严,于是,这样近乎恶性循环。
公益被形式化之后,开始出现为了其他名利而参与公益,但我们是否该庆幸,不管他是为了什么,抱着什么目的,至少他参与了公益啊!就像大学里的许多志愿服务,都只是为了志愿时长。学校要求入党保研需要时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倡导大学生公益,但就是在压力与责任的驱使下,衍生了一堆为了时长而公益,为了时长而走形式的人。前些日子因为弄证明材料需要看时长,导员看到我的志愿时长才那么点小时时问我怎么才那些时长,我只是默默回了句:因为没去认证。是,我做了很多公益,但我没认证几个时长,时长对我而言好不重要,我做公益不是为了时长,我没必要进行认证。我个人认为,如果不能真心公益,那么走在公益路上也只是多余,甚至是阻碍。
现各大高校为了鼓励学生支持公益,都开通支教保研通道,这出发点本身是好的,但是被走在上面的人沾了污点,因为这一通道门槛较低,且大多数毕业后可以留校,工作不用发愁,于是大多数人开始想法设法挤上这条路,而不是为了支教,而是为了保研,所以,支教保研被他们附上了现实的含义,于是,最初的意义已经变质。再加上现在各高校选择的支教点在教师数量上基本饱和,而那些真正需要支教的最贫苦的最偏远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原因很简单:即使是支教,大家也不想吃苦,因为选择支教的背后都只是为了保研,而不是为了支教而支教。我一直想开辟怒江的支教点,一直也希望能开展至少一年的长期支教,却又奈何我能力有限,我改变不了这个大环境 ,改变不了大家的趋同,但至少我能改变我自己,我能不忘初心的做最真的公益,不为名利,不求形式,只是踏踏实实,真心公益。
我对我的社团也只有一点期望:不管我们能力大概是小,不管多年之后发展得怎样,我都只有一个希望,不忘初心,依旧保持赤子之心,做最真最纯的公益。
其实,比起不做公益来说,形式公益更可怕,因为形式公益它带坏的将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会让人对公益望而却步,心生怀疑,就像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于是,公益被打上了形式的标签,所有人都不再相信公益,不再想践行公益,那么,这个社会大概就已经没救了。而不做公益,至少对这个社会而言,只是不去做公益,它没有太多负面影响,充其量就是这个社会少了一些温情罢了,至少不会让人绝望,至少不会让人对这个社会不再信任。
以个人浅陋之见,形式化的公益,没有存在的必要,做不到踏踏实实,真心真意做公益,那么趁早离开公益之路,不要给社会,给后人,带来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形式化公益也带来了一些正面影响,至少在形式化的宣传下,践行公益的人也越来越多,至少还是该喜悦。但我依然坚持认为,形式化的公益,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管理与规范,杜绝形式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大环境下学会保持自我,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