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从小就对我不好!”
这话是四姨家的大表姐说的,说的是她的父母。姨父已经于三年前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四姨独自听了这话,不住的淌眼泪。其实在我看来,要说四姨夫妻俩对儿子有一点偏爱,多少还是存在,对女儿有偏颇倒不至于。
四姨育有三个子女,老大是儿子,后面两个女儿,那个年代,家家条件都不好,四姨又生了几场大病,要不是姨父是部队的铁道兵,多少有些资源,四姨可能都等不到如今的好日子。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每年正月回外婆家拜年,四姨家的表哥表姐们,总是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还有崭新的皮鞋,让我羡慕不已。四姨家条件有多好根本谈不上,只是她们对子女的付出显得毫不保留。
农村人对儿子和女儿的看法还是有很大不同,女儿迟早要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儿子才能留在身边,光耀门楣。反正表哥读了高中读大学,中间还复读了一年,走上社会后也没有突出的成就,索性又去读个技校,学了水电安装,倒有了养家糊口的手艺,如此下来,表哥成了高度近视,形象上常常被我父亲拿来印证‘读书无用论’。两个表姐则不然,初中毕业后,家里实在供不起三个孩子念书,双双辍学,去了沿海打工,两姐妹本就出落得有如芙蓉,见过外面的世界后,穿着打扮也随之新潮,我再见到表姐时,简直惊为天人,太漂亮了,根本就不像是农家的孩子,十里八乡的说媒人踏破了门槛。
之后大表姐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组成 家庭后,夫妻俩倒是踏实肯干,靠着辛苦挣下了一份家业,而今有车有房有店面,做着窗帘生意,表姐40岁时还生下了一个小儿子,生活比较圆满。小表姐呢,走了不同的道路,现在是个全职太太,当初择偶时,她坚持要嫁县城的,当时感觉小表姐夫还配不上我表姐,个子只和高挑的表姐一般高,但他为人机灵,当初为了追求表姐,脏活累活都能干,时间久了长处逐渐显现,在交际、承揽工程方面,得心就手,虽说也历经风雨,但终是成了气候,去年还独立打了一条船在长江搞运输,耗资上千万,更重要的是,表姐夫把赚到的钱都给表姐管,平日里表姐隔三差五的没少给母亲钱,并接济哥哥家,他从无二话。
表哥的日子显得要发窘一些,先是有一个失败的婚姻,然后事业上也没多大成就,加之有些学历知识,难免有些高不成低不就,后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四姨和姨父就和儿子家一起过。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经济上捉襟见肘,现一家人住的镇上两室一厅的房子还是两个妹妹接济买的,平日总会因些琐事致家庭氛围不和谐。
矛盾随之外溢到了三兄妹,主要情况是:表哥条件不行,平日里赡养父母和生病吃药的钱,是三个子女分摊,四姨心疼儿子,总觉得两个女儿家境殷实,可以多帮衬。大表姐骨子里不愿意,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不应该管娘家这么多事。小表姐倒是表现积极,孝顺父母不应该分彼此。表哥呢,想争口气,苦于没有底气,于是就这么处着,但兄妹间隔阂却是越来越明显。直到四姨因骨质疏松下不了地入院,医院用了进口的针药,打到骨骼间支撑,三针花了三万多,大表姐就不愿意出这钱了,还说出了那句话,父母从小就对她不好。小表姐觉得姐姐说这话没有道理,是想逃避责任,冲动下与大表姐发生了抓扯,于是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觉得父母小时候对自己不好,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觉得大表姐不是单纯的想推御责任,她可能骨子里真是这么想的,当然应该还有她所认为的种种细节。站在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想法吧,同一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的经历千差万别,于是有了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心理状态,并指导了自己往后的言行,没有大错,也勿须苛责。
由此,我想基于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观点:
一、百善孝为先,孝顺是责任,容不得半点理由。孝道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里的符号,是文化传承,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和责任,在责任面前谈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且得不到旁人的支持。
二、勿将小事放大,保持善念,不作道德上的绑架。就像大表姐,她不是在规避赡养义务,只是觉得某些付出非她自愿,于是她说出来了。四姨应该不会接受大女儿的说法,但也勿须追问,因为既然已经说出来了,追问只会得到一大堆放大的不愉快,然后各执一词,更增烦愁。
三、尽孝不用平均主义,尽力而为,父母在乎的是子女是否有心。能力有大小,非要把大家放同一个尺寸衡量,只会让大家都失了分寸,最后可能也顾不得颜面。有时间的就多陪陪老人,经济条件允许就多给予物质上的关爱,只要是真心,都会得到回馈。如此,才是最大的尽孝。
四、孝心孝行是最好的教育,让美德代代传承,一切以善终为目标。父母生养子女,是纯粹的爱驱使,大多不求回报,但他(她)们的付出一定要得到正向的反馈,才会让生命有价值,吃苦有意义。而且,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我,更深的体会到了面对生离死别的恐惧,所以孝顺要趁早,少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