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学习”的思考,是由今天薛老师的一个问题引起的,“实功与虚功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区别呢?貌似脑海中零零散散有一些公式有一些概念,什么W=F*S,W=F*
s,但是仔细一想应该也不是区别,这甚至都不算定义上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应该是本质的区别,物理意义上的区别,薛老师最终给出的回答是“虚功的力与位移没有关系,但是实功力与位移是相关的,所以F与
x是线性变化的关系,所以功的表达式前有1/2。”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方法的一点——对比学习,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点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处;此外要注意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显而易见不显然”,我们见惯了基础概念因此忽略了它的重要性以及珍贵性,看似很简单的概念可能是前辈用了数十年走了许多弯路不断发展完善并简练才得到的,具有深邃的?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要从这一点继续深入思考,在经过几年的力学专业的学习后,发现力学学科发展离不开实践,实际建筑的需求推动了固体力学的发展,航空以及大机械的应用过程中构件的提前失效断裂则孕育出了断裂力学,因此力学要始终把握住实际,从实际问题出发,而非空中楼阁,哪个热哪个没做过就做那个;力学从实践中来,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所以力学的学习首先要牢牢抓住实践这根主线,概念从实践中来,最终解决方法也要到实践中去。
其次就是学习的过程中要要形成体系,建立知识框架,重点在于知识点的来源,要掌握学科的来龙去脉,学习的是概念以及方法提出的思路,有哪些优缺点,适用于何种框架体系,从而形成自己对学科发展历程的认识。
最后学习也要抓住细节,对于重要的学习部分要详细掌握,并自行进行推导,从而就像相机拍摄照片,通过调整焦距,实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近可观细节,远可辨结构。
此外对于科研,与上述知识学习存在些许差异,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首先要通过综述类文献的阅读了解其他人的框架,并详细了解领域的发展史,掌握其进展,然后要做到对前人工作的准确评价,最后提炼出基础、核心性的疑点、难点、特色点。
在做工作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尽可能地利用前人的工作而非自己埋头造轮子;还要开阔视野,适当观望相近学科发展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屈崑老师学习。
最后工作的完成,一定要具有代表性,用最简洁的答案展示自己的工作,最好一张图就能将自己的工作涵括进去,展示自己的特色、特点,对于结论部分要与工程实践结合,而非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