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俞老师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后,受益良多,以下是我总结的有价值的观点。
俞老师的好朋友吴军,毕业于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后来在美国名校约翰霍普金斯深造。为了能胜任学校的管理工作,他一直在研究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经验,抓住一切应邀在美国各大学作报告的机会,与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院长、系主任们和教授们不定期地探讨办学思路,与各大学的毕业生、在校生、教授们交流学习,了解很多大学不对外公布的一手资料信息,比如招生和提升教授的潜规则。
当初吴军老师为了帮助自己孩子找到喜欢的大学,他开始系统地研究美国的大学,并从女儿进入高中开始,带她走访了很多美国和英国的名牌大学。吴军老师认真观察一所大学,一是感性的认识,喜欢去学校教学楼里看看学生和教授们在做什么、怎么做,注意观察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二是从多个信息渠道多个角度来揭开一所大学神秘的面纱。比如在这所大学里当过教授、做过访问学者、毕业生、在校生,包括吴军老师在谷歌的同事,以及学生家长。
因此拥有中美两所顶级高校的学习经历,十年美国名校的管理经验,多年系统研究与实地走访,建立在一手资料的独立思考和独到的感悟,终于成就了这本《大学之路》。
俞老师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从这本书中,吴军与女儿梦华如同博学而耐心的向导,带着读者边走边聊,通过一些美国大学的实例,介绍它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和中国大学的不同;把他们所了解的十几所美国一流名校的特点和差异,招生的细节与择校建议,以及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娓娓道来,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当然其中少不了各大学校的逸闻趣事和历史掌故,相信大家读来会和我一样大呼过瘾。
吴军老师认为,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具备四个角色。
第一:培养人才的地方,将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第二:一个研究的中心,能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三: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
第四:年轻人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这是四个好大学的评判标准,可惜,能够符合这些标准的大学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学校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真实、善良、健康、快乐,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
吴军老师的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例子。
比如最崇尚自由的耶鲁大学,越战期间,很多年轻人因为反战而逃兵役,美国政府要求各大学不准收这些学生。但耶鲁大学坚决抵制美国政府的要求,在招生时并不在乎申请人是否逃过兵役。它给予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的自由,并且保护了那些反战的学生。耶鲁大学很清楚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因此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考去把握未来,引领未来,而不希望用老人的观点禁锢年轻人的思想。因此,即使学校不同意年轻人的做法,它也要给他们自由并且保护自己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耶鲁的教育者和中国民国时期的教育家蔡元培、胡适和梅贻琦等人的做法十分相似。
由于联合国总部在纽约,因此每年有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其中包括颇有争议的伊朗总统内贾德。伊朗被很多美国人看成是“敌人”,但是,2012年哥伦比亚大学不惜得罪纽约市长和美国政府,坚持给予所谓的敌人言论自由,邀请内贾德在学校进行了演讲。这一做法在学校里受到了很大的赞誉,并且被看成是自由派的胜利。大学为什么邀请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来“惹麻烦”呢?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而是大学认为为了培养今天的学生成为明日世界的领袖,它有责任让年轻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倾听不同的声音。在历史上,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出了4位美国总统和30多位世界各国的元首或者政府首脑。
书中还指出了,现在哈佛和耶鲁都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我们的学校要学习的地方。
梅贻琦大师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好的学校要有名师,让最好的老师给老师上课,先开阔老师的眼界,老师的眼界开阔后,自然能让学生的眼界开阔。
好的学校要培养年轻人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国家和大学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大学的教育者们本身就应该具有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好的学校还要有大楼这些好的硬件条件,不然大师的教育理念就无法落地生根。硬件有了保障,才能给学生请到最好的老师,提供足够的课程、图书和研究室,开展最新的学习和研究。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还要努力上名校。可惜我现在才明白,因为要与优秀的人同行,这些名校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他们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目光敏锐。与他们同行,能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的事物,掌握独到判断力。
吴军老师在书中还说到,光有学历这个金字招牌是远远不够的。成功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很多成功人士,因为各种原因就读的大学都不是很好,但经过长期的努力,远远超越了名校毕业的学生。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对知识的渴望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在离开哈佛的那一刻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所以说,如果没有机会上名校,也没关系,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很多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路上坚持足够久,就一定能够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最后,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大道”究竟应该怎么走?应该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国民。我一向认为,一个只懂得向学生灌输课程的大学充其量算得上三流,而那些能够点燃青年学生内心火焰的大学,才真正称得上一流。我们所需要的大学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各种知识,培养全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自由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对任何事情都能够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俞老师有生之年有一个梦想——办一所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在努力了十多年之后,因为种种政策原因,始终没有办法实现从无到有地去创建一所私立大学的愿望。2013年,机缘巧合,在我做新东方第20个年头的时候,接手了耿丹学院。所以我对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应该给年青人什么样的大学教育,一直在关注,一直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