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洪兰教授讲脑科学的时候,讲到这个故事:
有个妈妈特别的完美主义,孩子写作
业时有任何瑕疵,都要擦掉重新写,正常的孩子一个橡皮擦可能一个学期都用不完一个,他们家孩子的橡皮擦一个月就需要用掉一块,所以坊间都称她橡皮擦妈妈。
这位妈妈本来是个职场人士,企业高管,有了孩子后就辞职了,全身心的精力都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因为自己牺牲了很多,所以她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过错。写作业更是要精益求精。孩子经常为了一个字一道题要反复做很多遍,追求最优答案。孩子经常战战兢兢,生怕一点不和妈妈的心意就又要大发脾气。
她和丈夫都是很好的人,教育孩子也全心全意的,可是孩子到了考大学的时候,本来可以选择身边最好的学校,可是却去了很远的一所普通学校。再也不要回来,每次节假日当别人家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他们家的孩子却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更不用说回来看看。夫妻俩经常很落寞,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孩子为什么这么忘恩负义,得到这样的结局。
听完这个故事,内心非常难受,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孩子长期在父母强权压制下学习和生活。有一种时刻都要逃离的冲动,当他们真的有能力可以离开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
可能孩子是成绩斐然,满足你的要求,完成你的期待,可是这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强权下孩子也没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种压抑和委屈长时间积累,就会让孩子要么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变的逆来顺受,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就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一旦有能力说不,就不会再回头,这时候妈妈做再多的努力也是收效甚微,因为孩子已经积蓄了很多年的情绪。妈妈所有的言语和行为对他来说都是枷锁,都是制约。呼吸到自由空气和掌握自己的惬意让他们坚决不回头。
作为父母的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会我们的附属物,更不是让孩子做一个没有自己看法和判断力的人,可是我们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所有和我们价值观相冲突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叛逆。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失去了做自己的机会。
有个很好的比喻,亲子关系的沟通就像放风筝,要张弛有度,才可以越飞越高,才能够让风筝在高空翱翔。当你说不的时候要给孩子多一个选择,让孩子有参与的权利。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不能把线放开,在每个阶段都要做不同的事情,孩子在 0-6 岁的时候,是建立规则和品德意识的时候,这时候是家长管理孩子建立界限的时候,可以管教。到了 6-12 岁,就是要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一定完全是你的价值观,但是要符合社会道德范畴。到了 12-16 岁,孩子的世界中朋友的关系可能大于父母,他们更愿意听朋友说,那我们前期建立的价值体系就可以让孩子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可以不被环境影响作出偏差大的行为 。
希望我们每个家长都能成为放风筝的高手,让孩子都能在高空自由的飞翔,不要成为橡皮擦妈妈,怎么也无法唤回脱缰的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