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
2025.1.1-1.3 阅读完2025年的第一本书,《我所理解的生活》作者韩寒
上一次读韩寒的书,还得追溯到初中时期(大约在2004-2007年),忘了具体是哪一年,当时的班长送了我这本书,扉页写满了字,阐述了为何送书、为何选这本书,已记不清具体内容,只记得最后一句话是“愿成大作家”。至今未成大作家,但依然可以保有这份期待,未来谁知道呢?
20年后再读韩寒,就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读的他和现在的他已是完全不同的状态,感觉到他明显长大了似的。当然《我所理解的生活》这本书出版于2013年,也就是说韩寒在《长安乱》10年后写了这本书,而我读到它时又是另一个10年后,十年,怎么能就像弹指一挥间?这期间韩寒的作品我也没有再读过,也许当年还看过《三重门》,只记得那会儿觉得他的语言率真幽默,他在哪一本书里描述的一个在理发店洗头的场景,是当时令我捧腹不经的。而其它,依然是什么也记不得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这本书含序大约36篇短文,有的还是采访录、演讲稿编辑而来,全书共172页,因为不长、易读,所以大约是三四天的碎片时间就看完了。如果选一句印象最深的话,那无疑是序里这句“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这句话似乎也不陌生,相似的话常见于很多演讲鸡汤,但韩寒确实活出了这句话的样子,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写作、赛车、拍电影,说自己想说的话,不管好听不好听,看起来非常随心所欲。郦教练说他就是没有吃过苦的木心,我对这两位作者都没那么了解,故不做评价。但如果一定要从韩寒身上学一点,我想可以是他的自由洒脱和松弛感,也许还有谜一般的自信,那自信也来源于不服输的精神。
书的最后他说“神不保佑你,因为神就是你所理解的你自己”,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权利做我所理解的自己,过我所理解的生活,无好坏,只是我选择,以及如韩寒所说,“你的内心快乐,就是立了”。
2.《悲喜同源》陈其钢
2025.1.4-1.11 阅读完2025年的第二本书。
这是一本作者的自传,在他七十岁时,回顾自己过去这一生的经历,以非常朴素又真挚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如果不是阅读,我想我一生都不会有机会去认识一位作曲家,即便是这么有名的作曲家。我们家喻户晓的08年北京奥运会《我和你》的作曲作词,还有一些知名电影如《金陵十三钗》《山楂树之恋》的背景音乐作曲,都出自这位作曲家,当然还有更多在他的专业领域更为行业、世界所知晓的作品,只因我对这个领域不甚了解,所以书中所提及的相关人物、作品,便也毫无概念。但即便是这样,也不影响在阅读过程中,迫切地想往下阅读,想了解作者的“传奇”经历。
作者的成长经历也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军营炼狱(类似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等,以及在那个特殊年代学习作曲的种种经历,以及痛丧爱妻爱子和自己的病痛折磨,种种经历,跌宕起伏,似乎也能谱出一曲人生的乐章。虽然作者看来,他所成就自己的八大原因(所处的时代洪流、社会风尚、父母为人、教育的宽松、天生性格、努力进取、酷爱思考、贵人相助)中除了努力进取和酷爱思考外,其它六个条件都属于运气,“大时代和家庭条件先天存在,我们无法选择,但遇到什么人远离什么人却多数时候是某种选择的结果,与个人努力和价值观直接相关,它是人生进取至关重要的条件”,回看作者为了进入音乐学院附中、上大学、出国、拜国际音乐大师,期间种种付出的努力,也非常人所及。
在谈及“人生意义”的部分,有一段话令我深受感动,他说“尽管一路走来,遇到诸多磨难和波折,但因为始终与我同行,是我最忠实的伴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伴侣成长为另外一个我,今天假如我离开这个世界,它将代替我与人们聊天,这很让我欣慰。作为从事创作的人,这是多么奢侈的梦想成真,它难道不是音乐的意义和我人生的意义?”
那一刻深受动容的原因大概是在感慨:我们能留下什么样的“作品”,当我们离开这人世间,它能代替我们与世人聊天呢?大概是因为我也曾或多或少地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所,或多或少地企图留下一些痕迹,希望做一些对这社会有所价值的事情。这其中的情绪,既有对作者的羡慕钦佩,也有对过去的感慨遗憾,更有对未来的憧憬期盼。
摘录的其它几句感触较深的话:
“音乐的灵气,是不可复制的,想偷懒,不会成为艺术家,只能成为工匠。”
“在艺术创作中,个性的完美呈现就是创新,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平庸,无论怎样家喻户晓,仍旧平庸,一旦脱离权力和人为的力量,它就会‘死’。”
“作曲家需要的只是坚持写好音乐,剩下的事情,时间自会告诉你。”
“在认同自己的基础上学习别人才能丰富自己。”
“不要推崇任何风格和流派,需要支持和鼓励的是自由开放独立的创作精神,每个人要说自己的话,不要做别人的传声筒。”
“写作的出发点往往影响到作品的质量和生命。”
作者在最后也回应了书名“悲喜同源”,他说“发现在孜孜以求的人生旅途中,理想一旦实现,紧随而来的就是痛苦,没有例外,它们就如孪生兄弟,就像此书的名字“悲喜同源”。是啊,一切事物均有两面,令我们痛苦的也带来幸福,带给我们烦恼的也带来智慧。
有缘遇见这本书、了解一个人,也希望自己能不断探寻个性、意义,以及能留下的“作品”。
3.《无尽的微笑》吴伟
2025.1.12-1.17 阅读完2025年的第三本书。
大概是23年520活动的时候,兄弟机构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送我们的书,当时放在书架上一直没看,最近打开阅读,是微笑30年公益路的点滴记录,里面记录了很多微笑做唇腭裂医疗救助行动的足迹,可以说是走遍了祖国的中西南北,甚至还有一带一路上的足迹。
这样的记录是珍贵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动人的,那些受助对象的、志愿者的、捐赠人的……那些能打动人心,让人对不同的生命产生怜悯与敬畏的。吴理事长的文字中不仅传递了公益的力量,也于不经意间推荐了好多好书好文,更是仿佛带我们一起走过了微笑30年的历程。
一定是日常就积累的思考和记录,否则不会有这么多的感人细节。但是读完后请教吴理事长,他说“全靠回忆”,也有几篇是机构伙伴、志愿者一起写的。不管怎样,向吴理事长、也向微笑学习,边做事、边思考、边记录,期待有一天也有我们的故事,被人阅读并予人力量!
随手摘记的几句话:
“人心都是相互的,世界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其实都是自身积累的人品和善良。”
“这世界上很少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亲身经历远比道听途说来得更有说服力。”
“慈善不是为了意义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才有意义。”
“可生活就是一个‘让泪水流回心里’的过程,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
“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4.《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
2025.1.18-1.20 阅读了2025年的第4本书《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王老师在很早督导我们“焕新乐园”项目的时候就推荐过这本书,我们为项目还出了一本案例故事集,也取名为“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不知何时家里突然有了这本书,薄薄一本才150多页,似乎是作者的一篇演讲稿,第一遍读的时候没读完,感觉作者思维跳跃,我也抓不到重点,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才略微找到一些感觉。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从“女性与写作”这个话题出发,在书中提出“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无论是“房间”还是“写作”,是很具体也很小的一个切口,但却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处境、地位和诉求,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代表着女性拥有独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她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干扰,自由地思考、创作。它象征着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追求。
在传统观念里,文学创作似乎是男性的专属领域。女性作家的作品常常被忽视、贬低,她们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作者通过对虚构的“莎士比亚妹妹”的想象,展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面临的困境。如果莎士比亚有一个同样具有文学天赋的妹妹,她会因为性别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像男性一样自由地出入剧院、与人交流,她的才华只能被埋没,甚至可能会因为追求梦想而被视为离经叛道。这一想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女性在追求文学梦想的道路上,面临着比男性更多的阻碍,这些阻碍不仅仅来自于社会制度,更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道路依然漫长。即使在现代社会,虽然女性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的道路。它提醒着我们,要不断为女性的权益而努力,让每一位女性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都能在这片精神的净土上,自由地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摘记:
“我希望,大家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能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3000本书阅读计划
有天看到“人生不过四千周”这本书的一个推荐材料,把一生按80岁算有4160周。我今年34周岁了,贪心一点假如往后余生还有56年(争取活到90岁),从今年开始按每周阅读一本书算,这一生只够读2912本书了,多么有限的数量啊。所以从今年开始,立一个3000本书阅读计划,每周不少于一本书,读完留痕,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