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满足感
消极的思维模式“我从来就不会……”
但可能这只是因为没有花时间尝试罢了。
1.推诿责任
2.期待问题自行消失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为立刻享受暂时的欢愉,而忽视或拖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避免其所带来的痛苦。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躲避或期望别人解决都不是好方法。
承担责任。
逃避自由:而自由与权利交予他人手中,希望他人为我们负责。
【突然意识到,似乎我希望把大方向交给他人,而交付他人后,所有的环节若有问题,则会归咎于自己,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原因在于,我没有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还未意识到那些就是。
我需要的是建立自己,即那个被我丢失已久的内在的独立人格。
我曾经把内核交给上帝,让他来填满那个位置,以至于很多大的决定,我可以不用负责。遇到问题也可以推给他,并希望他来解决。当一个普通的人,有了无瑕疵的神作内核后会有什么结果呢?他会变成神吗?
耶稣是有人性的神,在描述中。这似乎在逻辑上弥补了其可与神性的排异性,可以自驾,可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样我便必须要自己创建一个内核。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我会在离开信仰支撑后变得看起来退步了,但这没有关系。】
尊重事实
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
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越少,思维就越混乱。
绘制人生地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有不断修正,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准确,我们只想一帆风顺,因此不愿去修正长期付出努力而成就的人生观世界观,宁可对新的资讯视而不见,甚至指责新的资讯为异端邪说,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为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的多,捍卫过时陈腐的观念,却不考虑如何更新旧地图。
移情:过时的地图。
而同时特殊意义的,对现实观念和反应,转移到成人世界里。这造成主观臆断,为自己已不是事实的地图,增加想象的坐标。
调整认知。
【我有很多的主观臆断,会去强化预设
1人都是不可信的,不论现在多好,都有可能会变。
行动:防守为先避免假想中的伤害。
2,让人有不好的印象,会造成关系的破裂和中断。
行动:不展现真实的自己,要求自己在人面前完美,并对可能的不完美感到恐惧。
关键信息
1,他在关系中受伤害。2,认为变化一定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1,关系是由单方维系的。2,别人喜欢我,是因为我没有不好的地方。】
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才能逐渐去克服现实的痛苦。
智慧的定义,智慧意味着,将思考与行动紧密结合。
愿意献身真理,对我们有非凡价值,将是痛苦显得不足道,自我反省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
献身真理
1,自我反省
2,敢于接受其他制图-----外界的质疑和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
病人接受心理治疗,就是迎接他人的质疑和挑战,日常交往和接触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挑战的机会。
我们需要明白,接受挑战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心灵接受长期的甚至经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疗成功,所谓心理治疗就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
隐瞒真相。
黑色谎言和白色谎言。
如何在生活中尊重事实?
1,不要说假话
2,不说全部真相基本上等于说谎,一定要保留部分真相时,一定是情非得已。
3,不可因个人私欲,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
4,只有在对对方有好处的情况下可以。
5,尽可能忠实的评估对方需要,以爱为出发点。
6,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
保持平衡。
“约束”自律的原则: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 放弃。
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但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回避放弃只有永远停在原地不会成长。
放弃某种心爱事物,至少是自身熟悉的事物,肯定让人痛苦,但适当放弃过去的自我,才能使心智成熟,因放弃而感到抑郁是自然而健康的现象。只有放弃遭到某种力量的干涉,才是不自然不健康的现象,放弃的过程无法进行,抑郁的心态就会延续,直到心灵找到出路。
潜意识走在意识之前。
放弃自我。生命的意义恰恰在于死亡这一现实。
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兼容并包: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才会获得成熟的认知。人生不断学习生存,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塞内加
关于痛苦的其中一面。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爱,爱能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而心智成熟的人,你都会感受到比平时更多的痛苦,因常人无法正确的面对客观现实,而心智成熟的人更多的看到,个体的人以及更全面的事物。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进步。因为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而且,即便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但彼时的痛苦之烈,可能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让你最终无法承受。“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人还要追求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你或许会问。坦白地说,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是你对于幸福的本质所知甚少。
【幸福的本质是什么?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那顺应本性会得到幸福吗?是否有唯一的答案呢?
自由的爱与被爱?】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作出决策的能力。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可受痛苦的能力而定,奇妙的是这类人往往能使人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