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母亲节,写下以下部分文字,今天补充完稿发布。
母亲节,是儿女们对母亲表达孝思的日子,心里有千言、有万语,特别想说点什么,趁着夜深人静,说说,必须说说。
母亲节要说母亲,因为我是母亲的女儿,还要说说自己的孩儿,因为我是孩儿们的母亲。
在老家,我称母亲为娘。娘已经走了,离开我们马上满五年,时间过得真快。
五年来,我想娘、念娘、哭娘,感念娘的一生,看似平凡,却也是不凡的来过人世间;五年来,娘的音容笑貌,点点滴滴常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一直觉得自己记忆力越来越差,老记不住眼前的事;可越来越觉得忘不掉以前的事,并且清清楚楚,像过电影一样。
娘是高小毕业,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个“文化人”,被招工来到我爹所在的县城工作,后在工作中认识了我爹。
娘成了远嫁的姑娘,从100多公里的一个县嫁到另一个县,冥冥之中,老天就这么安排了她的人生。我想,娘对美好生活也有过憧憬,她也期盼过嫁人后的小日子模样。
爹长得英俊,有头脑,有思路,勤快能干,是个真干事儿的人,娘当时应该是看中了爹的这一点。
进入一个新家庭,有文化的娘,并不适应奶奶的“大嗓门,偶尔很厉害”的性格脾气,她用她文化人的“孤傲”“清高”“志气”和“横眉冷对”,对抗奶奶的“不好”。
在我看来,娘和奶奶都是好人,但是性格不和,作为晚辈的娘,不能容忍奶奶对她的挑剔,她把这些“事儿”都记在心里,“你看不上我,我也不讨好你。”
这就是娘,所谓“文化人”的性子。这种性子,对她来说,养育小时候的我们就成了“度日如年”。11年间,娘生下五个闺女,奶奶因和娘不和,几乎不怎么帮衬我娘。那时经济条件落后,也无雇佣保姆的传统,娘不但把商品粮户口丢弃,把工作辞去,还让爹辞去工作回家,一起照顾孩儿们。
即便这样,也是照顾不过来,只有委屈大姐,未能适龄上学,做家务、照看妹妹们。当时我家的养育模式,就是大的看护小的,姐姐看护妹妹。
娘也许低估了婚后生活的艰难,所以当她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她苦恼,她困惑,她不知所措。没有娘家可回,太远的路程,阻碍了她回家的路。觉得特别难时,她曾想过放弃我们走向一个极端,娘说,她不止一次这样想过,可终归没有行动。
娘熬过来了,爹对娘甚好,但爹作为奶奶唯一的儿子,夹在中间,夹板气可想而知,并且谁都不满意。但娘心地善良,她慢慢理解了爹,思之又思,终归没有迈出那一步。
为了她的女儿们,站在娘的认知和立场上,她肯定是承受了很多,不管是“忍辱负重”,还是“煎熬有加”,这些都超越了她的想象。
我们都长大了,并且在爹娘的教导和影响下,知书达理,事业小成,对娘和爹都非常体贴、孝顺,尤其在娘的晚年,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闺女们都是跑前跑后,细致入微地顺着娘、照顾娘。
远嫁的娘,年轻时因性格使然,为了拉扯我们长大,吃苦受累,倍受煎熬,忍受了超越她想象的不容易;但娘也享受了她从未想到的幸福和晚年的儿孙绕漆的天伦之乐。
娘除了作为文化人那种倔强和不低头,她身上那么多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了我们,娘爱干净,爱收拾,作为她的女儿们,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姐妹五个从未穿过脏破的衣服,每天都被娘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虽然小时候吃不好,但有大葱大蒜,配上粗粮饼子,一样吃得香甜。都是女孩,所以挣工分的劳力少,爹带着我们利用清晨和晚上,去树林里把落叶清扫回家,扔到猪圈里,倒上水,发酵成粪,交到生产队,量方、挣工分、分粮食……每当我们累坏了,回到家,热汤热水热饭,娘都准备好,等着我们。
艰难的日子都过去了,八十年代,爹开始创业,他想让一家老小都过上富裕的日子,虽然也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最终,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姐姐们也凭借着父亲给予的基础,另立“门户”,各自创业成功。
娘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都是饭等人,从来没有让人等过饭。娘的要好、隐忍、安静,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娘的离世,在猝不及防中。突然心梗,住进了医院的监护室,我们都守在娘身边,一直到娘最后,按照娘的意愿回到家里,安详离世,没有让娘受太多的罪,以减轻痛苦为治疗原则,和医生沟通顺畅,姐妹们理念一致。
娘在2019年的端午节第二天,离开了我们,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是五周年的祭日。五年来,我们在娘的祭日、清明节、十月初一、正月十六,上坟祭祀,和娘说说话。
我一直觉得娘就在天空中看着我们,看着她的孩儿们生活美满,家庭和睦,互帮互助;“五朵金花”在小小的县城,只要有人提起来,也是“名声”在外、啧啧称赞。
娘,今天是母亲节,三闺女想您了,想起您过往的不易,想起您晚年的幸福。写出来,娘你就看到了,是不是?我们每天的言行,娘您都尽收眼底,和我们一起高兴,一起快乐……
今天是母亲节,作为我的孩儿们的母亲,我亦十分感恩我的孩儿们。他们都已长大,都有了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想法。正如女儿在微信朋友圈中所说:愿我们都在各自的世界里,做更好的自己。
孩儿们的孝心我都收下了:拍有仪式感的母女照、鲜花、化妆品,还有暖暖的微信祝福。
谢谢我的孩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