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话重提,哈哈,还是大论文的事!
写到现在,越写越欢快,细究之下,实在还是方法问题。因为此前大半年一直在做加法,各种材料、资料往里塞、分类归档,现在要做的只是删删减减、调调弄弄,修修补补,当然惬意了!体现的就是功在平时的道理。相反,如果现在从白纸开始,怎个痛苦了得!
考虑到本文的实用性,先啰嗦一下吧!
道理很简单,真的就是老师说的那样:平时多做积累,踏实认真记录,并且及时整理之云云……难的是,踏踏实实地说到做到!
比如看文献时,不要一心向佛、岿然不动,而是要把任何一点有用的东西都做做标记、摘抄在Word中,至少要在Endnote或NoteExpress中整理归类、添加笔记、星级等等,方便日后调用。要知道,只要不换课题,这些材料必然会再用到!想到这里就心酸啊!照此方法认真地做了4-5个月的积累啊,暑假被换了课题了!前功尽弃付之东流了!那个时候,真的是笔记做得越认真,心滴血越多啊!但是呢,那又怎样?我知道这是正确的方法,就该坚持用下去(扩展一下,不止学术上,生活学习上也一样,什么书啊电影啊好资源啊有趣的人啊,都是这样慢慢积累来的)。事实证明,即使付之东流,也会以另外的形式告慰自己——比如文献库仍会在写SCI时用到,那技能已经融进血肉,脑中有货就会踏实自信充实不虚。所以,后来临危受命,还是遵循旧法,踏实积累,很快另一座高楼就地而起。
比如,写材料与方法,本就该是定期整理成Word,及时录入数据,这样既安全,也准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该高估自己的记忆力。这也是一种倒逼,因为录入了,整理了,下面就自然而然地要分析了,逃不了的!与同学共同实验交流,发现不少认真的人竟也只喜欢做做简单的事,比如配配水、测测样等即使重复性高但简单不用动脑的活儿,厌恶逃避分析数据、优化方法和分析结论。实验固然重要,估计,分析和书写更加重要,本末倒置,忽略了必要的锻炼和训练,有点可惜啊!以前师兄在时,便很喜欢和他参与分析讨论优化实验,其乐无穷。后来师兄独自写大论文的时候,总是在画完一图或写完一节后抽根烟,对我笑笑,我能看出他很爽,但当时我不知道他那么爽!
比如对大论文结构和细节的思考,我觉得是有一点创新的想法,就该及时落实的,否则就成了想法而已,写的平平,也毫无自豪感。比如比较独立的装置图、示意图等这样的工作,就该就该慢慢优化。相信很多同学有体会,那就是自己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的图,最后落成,都很欣喜和激动,甚至要奖励下自己休息半天吃好的或者……
因为是自己的心血,所以会赏心悦目。而如果该图可以在小范围内流传下去,那就功德无量了,会化为长久的喜悦。但是我偏偏不喜欢直接采用别人的,即使自己做的不够完美,也坚持原创和独立思考,而且,我也不喜欢自己的被别人直接盗用。尊重和鼓励原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做减法比做加法简单很多,不仅是因为做加法要敲击几十个键盘去码字,而做减法只要按下delete键;更是由于,做减法实际上是在做选择或者做优化,人们都喜欢有的选的感觉,国人也很喜欢和擅长优化这类活。不过,诸位可能迅速反应过来,现在有得减,只不过是因为当初无数次做了加法而已!!长痛还不如短痛呢!何必呢!对于此,我竟无言以对。那是因为不可言(理)喻罢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不实践不懂得啊!
往广了说,做减法还可以提高幸福感,尤其是生活中。不妨想想自己扔垃圾的过程,扔掉废旧的、无用的、不喜欢的、不好用的、不好看的、不爱吃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那是在为新鲜事物挪空间啊。没有了那些小的不愉快的存在,生活自然慢慢有了喜色,有了欢快,有了新意。
再往深了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我们的大脑,都要做减法。多余的赘肉、多余的负担,无谓的心事,无情的人,不真的念想,不实的追求,都该减掉的。减到最后,我们不就发飘了吗?哈哈,那是万万不能的,质量守恒,可别忘了平时多做加法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