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了一场面对生死的道德讨论。影片中一共有三类人:1、神油店老板程勇。他开始是为了赚钱从印度走私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格列宁,谈代理的时候他说“命就是钱”,把患者活下来的欲望当做赚钱的机会。后来看到真实的死亡后认识到人命的份量,宁愿冒犯法的风险、甚至自己贴钱为病友进药。2、白血病患者。他们为了生命延续的更久一点,抓住一丝渺小的希望都不放弃、拼尽全力也想活下去,连信仰上帝的神父也觉得人命比合法更重要。3、正品药物代理商,虽然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虽然是被谴责的,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实中这家公司也是前期砸下数十亿才研发出来这种靶向药,如果不用药价来补偿,未来还会有人再去研发吗?这三者谁是绝对正义的代表谁又是道德的被批判者呢?这个道德困境让影片中的警察和屏幕前的我们都有话想说可又难以一吐为快。
电影的最后用格列宁入医保似乎给了一个解决方案,但真的解决了吗?入医保前,正品药物一个月需要两万元,绝大多数人承担不起,走私药一个月五千,可电影里的黄毛照样买不起,所以他要抢。格列宁入医保,也只是按比例报销,需要自己支付的部分也并不是个小数字,考虑到这个病需要终身服药,而服药后的身体状况未必能赚来养家糊口和买药需要的钱。电影中老太太为了活下来已经“吃掉一套房子”,即便入医保,是不是也只是让这套房子吃的更久一点?另外,其他类似问题能否参照这个解决方案?一旦超出医保的承受能力,势必出现药品的确在医保目录里,但医院就是不卖这个药,只是鼓励患者从外面购买。有的病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想不沉下去就得源源不断地往里面扔钱,无论这钱是来自个人还是政府。
死亡原本是世间唯一公平的事,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药(包括其他医疗手段),疾病不再一视同仁的肆虐,因为药或者能救命,或者能续命。给人希望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药的背后长着两排尖利的牙,牙的名字叫做——钱。就是这两排牙,能够细细啃碎患者的积蓄、家人的生活、然后是房子,没准还会给健康的家人啃出一个要背很久的债务。
生命是凌驾于一切、是最宝贵的吗?所有的生命都是相同并且无价的吗?同样死于交通肇事的两个人,一个是乡镇居民,一个生活在大城市,赔付款一定不同。这说明生命并不平等。巴菲特一顿午餐的拍卖价和大学生卖卵子买苹果手机,说明每个生命都可以被标出一个数字。
所以觉得电影里的吕受益演的真好。他在妻子怀孕期间查出来患了白血病,当时就是不想活了,可当看到儿子出生,他就想活着,想看到儿子长大。为了这个愿望他使劲去找走私药的渠道,在其他病友抗议药商的时候他多吃饭保持体力,面对程勇永远是卑微和仰视的,即便这条发财的路也算是他提供给程勇的,即便他们有个阶段相处得像哥们一样。因为有程勇他就能活着,为了活着多下贱也不是问题。可当程勇规避风险不干了,吕受益几次自杀,虽然电影里没有表现,但我想假如他有房子,他不会吃掉它。进入急变期,尽管医生说唯一的治疗方案换骨髓成功率极低,吕受益的妻子毫不犹豫地说做,但我们在荧幕上看到吕受益的最后一面是个夜晚,他冲着睡在地上的老婆孩子咧嘴一笑。吕受益不会做骨髓移植,他不会让药的那两排牙齿啃掉妻儿最后一点生存资料。
生命珍贵,但不应该贵重。每个人的愿望都值得被尊重,但愿望如果脱离自己的实际太远也是一种偏执。想活着没有错,但活着不能仅仅是活着。每个人都会生病,大多数人都会面临死亡前选择抢救还是不抢救,这有关生的尊严、死的体面,不是简单的是和否、对和错就能划清的。面对疾病,除了人类不懈的研究,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想想如何接纳疾病,如何接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