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来白沙湖盐场,夕阳下的盐场美景依旧,还是只有两三个人在干活。今年的春天雨水少,天气特别热,室外温度32℃以上,他们在烈日底下干活,无遮掩之物,特别辛苦。
到酷夏时,那种天气更难熬,但对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这还不是为了生活!
对晒盐人来说,晴天是丰收的时节,盐田上一堆堆小盐山就是最好的明证。
此时,盐工用扁担背着两个装满食盐的簸箕,一步步朝着小屋走。屋前已经堆满了更大的一座盐山,好看极了,雪亮雪亮的,像极了白雪,虽然我未曾真正见过雪。
忽然,他的电话响了。
“我在盐场,正忙着呢!什么事啊?很快就回去了。”
他停了下来,气喘吁吁的,大口大口地吸气吐气,有节奏地回话。
我拿起手机远远地拍了照片就走了。那时,盐田上只剩下7-8堆小盐山。每趟背着装满海盐的两个簸箕,来回五趟,相信半个小时以内,他就可以完成了。
隔壁那家的盐工,工作量就大了。因为盐田上的小盐山三三两两立着,粗略估计也有16堆上下,起码也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
他正全神贯注地用长木耙将食盐往簸箕里装,随后背往小屋前,他这边的小盐山更高更大,收成更好。
眼看落日西斜,我也远远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就回去了。
晒盐这个行业也是看天吃饭。
晴天里,阳光明媚,太阳高升,盐田里的海水,经过太阳暴晒,热风吹拂,海水蒸发的快,海水中含盐的浓度也上去了。经风吹日晒,一两天过后,食盐晶体就出来了,晶莹剔透的一层铺满了地面。
此时,盐工也不能大意,必须时不时地用类似于体温计的测量仪,检测海水的含盐度数。如果度数过高,晒出的食盐是苦的,俗称“苦盐”。具体的合理度数,我早已忘了,记得小时候看父母亲自测过,也问过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的。
晴天对晒盐人来说是辛苦的但又是丰收的。相比下雨天,靠盐吃饭的人当然会希望晴天光临。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的,一下雨整个盐水井里的水,盐度就淡了。而几天没晒盐,盐田里的海水已被雨水稀释了,盐工需要去将堵水口打开,以放走雨水。
雨水含有很多杂质,且呈酸性,若连续下了十来天,杂质都沉到盐田地里。等到太阳出来了,盐工就必须忙着洗地,将杂质洗掉。然后用圆圆的滚石来回压地面,压实压平,再用人力水车(后来用抽水机)将盐水缸里的水抽上来,放进田里,这样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
回来路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有个聪明的盐工,他用黑色的塑料膜铺在盐田地上,很厚的那种。
当时,第一反应是这样确实省事。像养水产那样,待到收成时,将水放掉,可以直接收成了。
可是,这样的盐晒出来对身体,肯定是不好的。
记得小时候,有人糊弄我,说他家也有晒盐,只是不用去盐场啊,直接在阳台上就可以了。去海边装一点盐水,倒在塑料膜上,给太阳暴晒,将水分蒸发掉,食盐不就出来了吗?那时,我还信以为真,后来才知道对方是扯淡的。
希望那一层黑色的塑料膜不是用来晒盐的!
由于雨水少,且晒盐的人也少,盐田地都晒龟裂了,一块块的黑色“池皮”(泥土地由于暴晒,一凸出来的一块块泥土)裸露在地面上,一片荒废的现象。
业精于勤,确实是这个道理。盐工不辛勤耕耘盐田,哪有成担成担的食盐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耕耘就只有那一池“池皮”相伴了。
久未写文,不再像是熟悉的朋友那样倾诉,曾经的狂热已消逝,愧疚于心,重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