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小道,顾名思义就是像羊肠子一样又细又长、弯弯曲曲的小路,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村娃再也熟悉不过了,每天都要走上好几遍。
羊肠小道,最初大多不是人为修建的,而是抄近路的人、放养的牛羊走的多了,慢慢就形成了这种小道,久而久之就成了“路”。有些从山脚下开始,呈Z字形,慢慢盘升至山顶,它不同于盘山公路,拐弯处角度非常小且急,大多比较陡峭,由于窄,双人不能并排行走,只能一前一后,即使是牛羊通过,也只能一个紧跟一个走,如果抢道,就有滚下山坡的危险。有些羊肠小道在半山腰、险峻的悬崖边、一层一层的梯田边上绕来绕去,沿着这条小道走着走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转踏到另一条小道上。家乡的每座山上都有很多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随风舞动的白丝带。
盛夏之季,家乡的山最为漂亮,雨水多,满山遍野的茵草,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小道两旁全是一片生机,有时小道中间也会有几株顽强向上的不知名的野草,经过时生怕踩疼了它。绿草丰缛处,小道会被淹没,却也不需刻意清理,听着草叶拍打裤脚的刷刷声径直往前走,不过在清晨,会被晶莹透亮的晨露打湿鞋面和裤腿。这个时候远离喧嚣,在家乡的羊肠小道上走走,颇有几分悠然恬静的感觉。
深秋过后,寒冬即至,整个黄土高原上死一般沉寂,草木枯槁,荒芜一片。干旱加之牛羊踩踏,这时候的羊肠小道上全是塘土,一不小心塘土会没过脚面。这个季节人们大多会窝在家里土炕上、围坐在火炉旁,很少出门。小道上显得格外冷清了,只有一大早赶去求学的娃娃们和村里放羊老汉赶出去的羊群稀稀拉拉经过,有时也会看到三三两两走捷径转亲戚的人影慢慢晃动。
不过,走羊肠小道可是个技术活,上山下山的要领不同。上山时,身体稍向前倾,后脚蹬地发力,匀速上行,切不可快速,过快走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得坐地休息。下山时身体稍向后躺,腿不能打直,稍微弯曲,两脚匀速向前挪动,走不好小腿要疼上好几天。作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走这种路当然不在话下,小时候放羊,帮大人挑麦子,牵驴驮胡麻,给下地劳作的父母送晌午饭,都必须走这种小道,村子周围山上的每条羊肠小道都非常熟悉,就连哪条道上有几个窟窿,哪个窟窿里常有小动物出没都掌握的一清二楚。那时,常常拉上三两小伙伴,在羊肠小道上来往戏耍,无忧无虑的嘻笑声,带着鼻涕泡泡的哭叫声,都洒满了小道,融入黄色的故土,夹杂着泥土的清香味儿四处飘荡。
如今,回去的机会越来越少,每次回到故乡,都要到熟悉的小道上走走,还是原来的小道,长满了杂草,还是原来的山里娃,却多了几分淡淡的忧愁!羊肠小道依然展示着潇洒的形态美,貌似少了些许牛羊从小道上暮归时的诗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