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 善将报德

孔子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面对他人的怨恨,我们保证自身的德行品正,不附和与委蛇,固然不错。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坏情绪是会传染的。面对他人的抱怨,源发的坏情绪会引上自身,而无法进行自身品德的端正。

这便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难通之处。

以德报怨,坏情绪已引援到自身中,何以报''德''呢?

而处理何以报德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把他人抱怨中的坏情绪吸收到了自身中?

若有之,以德报怨这句话恐怕要加上双引号了,因为这个德,并非真正发自内心的德,而是自身强迫出来的德。

此德,一会失,二需安抚。因此才会有后面这句问话:何以报德?

什么来安抚我的坏情绪呢?

当然,这只是从发德者的角度来看。

若是旁观者发出这''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话。

其实也能说明,此旁观者的''德''也是被强迫出来的。不然也不会发出此问。

第二种情况,若他人的抱怨,没有渗入自身中,发自内心的端正德行,回应抱怨。

则不会发出何以报德此问。

何以报德?这一问题,应是发问者想寻求内心缺块填充而出现的诘责。

若自身未吸收坏情绪,以本色端正品行,回应事态。

又怎会心中有缺呢?

因此,''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此问,是提出者吸收了坏情绪,并参杂其中的产品。

这是从现场的维度来看。

若把时间轴再拉长一点点,尽管这个问题有所狭隘,但终会得到时间美好的的答案。

以德报怨,善将报德。

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历朝历代,直到现在都有些许紧张。

很多时候面对婆婆的诘责和白眼,我们都会以怨抱怨,最后不了了之。

再年轻一点,在大学的生活中,舍友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处于紧张状态。

面对恶劣的宿舍关系,有的人可以提出看到他人悲伤的一面,进而引发人性的善的解决方案。

但问题是悲伤的一面展现出来的几率非常之小,很不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而从实际联系到老子道德经中的以德报怨话来看。

改善舍友关系的答案,似乎有些许的眉目。

以德报怨,善将报德。

当婆婆对你不好的时候,还是要努力继续的对她好,当一个人看不到他人脆弱的一面时,看到她人善良的一面,其实自身也能触发善意,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慢慢改善。

最后,每日的以德报怨,善也终将会回报在你的身上。

同理,宿舍中的关系也是这样。一个很讨厌你的舍友,每天都在挑剔你,说你的坏话。

而你每天都对她如初般的好,若一个人真正的对他人好,是会触发他心底的感受的,他的善念也会慢慢的被激发出来。

由怨变成好,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慢慢的改善,恶劣的关系也将会得到恢复与健全。

因此,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怨会相互传染,速度极快,危害极大。

但不要忘记,德与善也会相互传播,速度虽慢,但却受益一生。

以德报怨,我相信,善将报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