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好意思发出来,昨天就陪孩子干了这么一点儿事儿。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昨天,那“心神不宁”再合适不过了。由于上午没来得及写计划+心里有事儿,导致中午呆呆地看啊哈哈玩了2小时。我不知该做什么,就看着他,没啥互动。顶多就是啊哈哈走过来,然后我跟他说两句话。然后我就越来越困,越来越困,可是啊哈哈和妹妹玩的热闹,听着各种声音,看着各种狼藉,我也睡不着。突然很惊恐地联想到——如果这是我的二胎生活,oh no!立马打住!没有如果!
听过很多二胎妈妈发牢骚,基本就是——每天没得歇,忙完这个忙那个,一天到晚那点时间尽顾着拉架了,两人谁都要妈妈,一个抱着,另一个就爬到你背上圈着脖子也要你抱…………
当然,也不乏很多岁月静好的二胎甚至三胎生活。但目前,于我,是恐惧的。不敢想象的。无法胜任的。
在我看来,生一个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生只是第一步,养却是更艰巨的任务。我不是佛系妈妈,做不到让孩子自然成长。如果再来一个,那除非我不要工作了,才能搞得定吧。
生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我时常会想一想,尽管答案都差不多。生个孩子,不指望用他防老,而是给予一个生命探索这个世界的机会。把一个孩子教育好,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甚至有价值有成就的人,并非易事。
最近和几个妈妈聊天,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绝大多数妈妈都认可早期教育重要性,并努力做个行动者。其中一个是老师,我们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我俩报的课程都出奇一致。她跟我说,早期教育太重要了,孩子关键期就这几年,过了就没了。一般做教育的人,都会格外重视教育,因为他们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亲眼见过各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我的学生中,主要是4-12岁的儿童,不同的家庭层次,让他们的父母形成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成长节奏。我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不同家庭的同龄孩子的差距。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要求一周背会一首绕口令、一首诗歌、一个小故事。私教班的孩子全部完成且声情并茂,大课班的大部分孩子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但在课堂上,经过我的引导,也能背下一大半。刚开始,我也纳闷其中的原因,就开始找家长交流课后的情况。后来我发现一个共性,家长们对于时间分配和课程重视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如,私教班的家长会把听朗诵音频的时间放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边开车送孩子,孩子边在车上听,边听边跟读,每次短短20分钟,轻松又有效。可是大课班的家长要么是电动车送孩子上学,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要么就是没有利用零碎时间的意识。再比如,私教班的家长会在每晚晚饭后安排15-30分钟专门练习朗诵作品,他们觉得既然开始学了,就要认真对待。久而久之,孩子越学越带感,家长看到了成效也着力培养。但大课班的家长只觉得这是艺术课,还是先把文化课作业完成了再说,往往都是作业做到八九点,孩子已经很困了,根本无法打起精神声情并茂地朗诵。久而久之,孩子没了兴致,家长也没了动力,那就干脆不练了不学了。我只能深深叹息,孩子都是聪明孩子,可惜了。
回观我们现在的启蒙,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家长有没有早教意识,会不会规划孩子的启蒙之路,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潜力开发度。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将来会有怎样的梦想,我能做的只是尽量让他全面尝试。于是,我给他安排了好多课,早教、音乐、艺术、国学、运动、语言、数学、英语、积木、手工、感统………不想抹杀孩子的潜力,不想错过孩子快速发育的敏感期,能想到的都排进去了,并不是为了让他学多少,只是不想以父母的眼光去给他规定什么,而是让他充分探索,再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教育是最便宜的投资。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孩子如种子,现在正是播种施肥浇水的时候。今天看似投入了一点钱和时间,未来孩子会成倍成倍的回报给你。
当然,这幅图只是用了金额对比的方式,直白地表达了早期教育是低成本高回报这个研究理论。但并不是说教育就是件砸越多钱越好的事儿。还是要根据每个家庭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的。像我这种普通的上班族,那就报些线上课,自己多花点心思,实在拮据的,那就抓重点,理性看待,也不必焦虑,只要教育理念时刻在线,就不会被甩的太远。
生一个孩子,尽力给他好的教育,让他成长为一个能实现自我抱负、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等他老了时,回想自己的一生,他会庆幸妈妈是他的引路人,他会感恩这一生没有虚度——这是我的养育理念。而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扎根,把根扎牢,孩子才能成为一棵屹立不倒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