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前天晚上壮志勃勃列下满满的计划清单,暗下决心明天一定要完成,可是真正到了第二天,却因为各种原因拖拉,导致计划失败。我就经常这样,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的自责和悔恨,但是情绪过了,就又回到原样。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家学习,想必拖延的情况就更加普遍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魔鬼:“拖延症”。
首先看看定义,它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知结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将计划做的事情一拖再拖。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能够预知有害”,我们都知道,人类拥有聪明的大脑,一切行为都应该是趋利避害的,那为什么像拖延这种明知有害的事情,却不断的在重复呢?
可能有人会说,是懒,但是我想说,其实每个人都是勤奋的,天下没有任何懒惰的人,只不过他们勤奋的事情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不同罢了。举个例子,当我们拖延着不练英语的时候,我们在刷抖音,那说明刷抖音这个事情我们是从不拖延、很勤奋的,但是将“刷抖音”这个娱乐行为归到勤奋的队伍里显然不符合我们普通人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就会觉得是自己懒。想想那些让你从不拖延的事情,比如打游戏,我们为什么不会拖延?因为它有快感,我们能获得愉悦,游戏的高反馈让我们拥有成就感。或者,如果我现在把刀架在你脖子上,让你必须读书,那你一定会读。总结来看,我们不拖延的事情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愉悦,二是恐惧。
下面我们来看方法论,拖延该如何解决。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关于解决拖延症的书籍,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先不去评判它们的性质,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癌症,这个病是治不好的,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各种各样的偏方,声称能治癌症,但是真的有偏方治好的事例吗?至少我没有看到。但是为什么还会有各种各样宣传能治好癌症的偏方呢,因为有市场!正是因为在医学上没有科学的治疗方法,所以才会出现这些不明来路的“神医”,如果在未来,癌症真的就像感冒一样吃一副药就能好,那这些所谓的“神医”也会消失了。综上,我认为,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治疗拖延症的办法,正说明了它复杂难治、很难解决。既然不能治好这个病,那我们就绕过它。如何“绕过”?那就是借鉴我们从不拖延的事情的特征,即恐惧和愉悦,来缓解我们的拖延。比如,我们要学习英语,让自己感到恐惧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与朋友建立对赌机制,用随时失去金钱的恐惧来推动自己。而愉悦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降低难度,比如我们找一部爱看的美剧(推荐《绝望的主妇》,练美语很好,情节很吸引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我要资源)追剧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我们不要强求自己一定关掉字幕或者一定要坐在那儿认真看,让它自己在旁边播放着都行,但是我们得保证每天必须要看多少,等过了前期的疲倦期,后面再分集、系统练习;或者,我们可以通过建立高反馈机制,让自己的进步显而易见,获得成就感。
最后来总结一下,拖延症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无法完全解决,但是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让自己获得愉悦或感到恐惧来缓解它,即使自己真的还是拖延了,也不要过分自责,毕竟,我们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