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赴河南林州调研,再谈党风廉政建设。鲜为人知的是,历时十年、投资近亿元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
红旗渠每隔一小段,都有一块像上面这样的责任碑界,目的是保证工程质量。没有苛令峻法,没有操作细则,只有荣誉,只有责任。一块小小的石碑,立在红旗渠边,立在人们心里,高入云天。有了它,才有了日夜苦干、忘我奉献的英雄群体,才有了蜿蜒群山、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
去过红旗渠纪念馆的,很难不对一口黑色木箱子印象深刻。那是上世纪60年代修渠时的炸药箱,其盖子内壁贴着一张字条,泛黄斑驳的纸页上,“收据”两个字隐约可辨。“我怕说不清楚。”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回忆,民工可以数月轮换,指挥部的干部常年驻守工地,衣物无处存放。后来由财务部门作价,买个废弃的炸药箱,彭士俊怕影响不好,干脆把收据贴在盖子上。这张收据条,只是红旗渠账目明晰、制度严密的一个缩影。自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6865.64万元,累计消耗钢材123.5吨,水泥6705吨,炸药2740吨,单从这组有整有零的数字,足以想象背后是多么缜密的管理系统。“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曾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王文全介绍,粮食、资金补助的发放程序也很严格,根据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几乎不可能虚报冒领。靠制度管理权、物、钱的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腐败。
目标确定,就不讲条件,不怕苦累,不惜流血流汗,最大限度地挑战人的体力和智慧的极限。当第一股清清的水流过,人们相拥而泣,欢呼雀跃,十年艰辛,彰显林州人民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决心。
红旗渠精神中的大公无私和高度负责是成就伟业的关键,就像清清的红旗渠,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员干部的赤胆忠心,党员干部也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众志成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路虽坎坷,心坚必达!
红旗渠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眼中的奇观,更是心中的丰碑,激励后来人心廉身正,矢志不渝,团结奋进,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