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辞了干了近三年的工作,告别了帝都拥堵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的审核,和一群天南地北小伙伴在魔都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六个小伙伴踏上了去了云南巧家的途上,四个多小时的飞机和七个小时的客车天黑到达巧家县城,由一开始的好奇张望到后来的昏昏欲睡,黄土嶙峋的沟壑,墨的发亮的柏油路,并没有摄影师镜头下的美好自然景象,第二天一大早从县城赶赴镇上,一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颠到从不晕车的我几乎呕吐,山路很崎岖,野草中的野花开的格外娇艳,所幸一路上还有鸟可以看见,盘旋在没有电缆的空旷道路旁煽动着翅膀,没有成群结队,只有单独的个体,看起来很落寞。
站在学校的五星旗杆旁,我吃惊那儿出乎了我的意外,尽管来之前我做好了心理准备,可是看起来比我想象中的明显的好了许多,脏乱是我对那里的第一印象,蹦跳的孩子衣服破旧脸也是黝黑的,但他们看起来很健康,因为长期在荒郊野岭的露天环境下成长,看起来才脏兮兮的,他们并没有电视里绝望又伤感的眼神,也没有孤苦的模样,他们充满着快乐,在破旧的教室里笑得格外飞扬。那一瞬间,心便开始鲜活了....
周末的时候,邀了班长和一块儿支教的刘老师一起去家访,这些孩子的家里更是把脏乱演绎到了极致,到处的蚊蝇乱飞,家畜的粪便让人无处下脚,仅有的几件电器上布满灰尘难辨颜色,柴火把屋子熏的大白天也什么都看不到,有的甚至连电视都没有.跟我一起的刘老师开始只是静静地看着到后来情绪十分激动地对我说:他们真是太可怜了,这么小的孩子都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没见过好吃的好玩的,怎么这么可怜?
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久,可怜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自怜?他怜?还是贫穷?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产生了很强的厌世情绪,我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家境不好,所处的环境不好,自怜自哀,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大概几个月前看到一句话:纸醉金迷是真快乐,内心随喜是穷开心。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我表示五体投地的赞叹,我知道没钱的日子里无论怎样让自己觉得心满意足都无法否认内心是在自欺欺人,没钱会让人产生一种偌大的自卑和无力感,可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这种反差是因为我见过外面的美好世界,我知道上层的社会的纸醉金迷,我见识了优渥生活,我了解自己和那之间相距甚远的层次,才会自怨自艾,让自己变得可怜悲哀,但其实周遭的生活从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昨天刚看完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自述过这样的一段话:大哥少安不会理解我,为什么我会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无力回天的家庭里,这样的日子是我想要的么?从前他一直感激大哥供他上学,可现在怎么变成了埋怨?之所以这样无非少平在学校读过很多书,他见过村外的世界,他不甘心自己回归双水村,像一个朴实无华的百姓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有着很多的抱负和天马行空的想法,所以毕业后的他宁可留在省城里为人辛苦得搬砖也不愿意回到村子里帮大哥和父亲料理田地,他无法接受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之前看过一档节目,让两个贫富差异悬殊的两个孩子互换了角色,没让众人想到的是,村里长大的孩子在城里生活了一个月后再次回到农村,便对城市的孩子起了杀心,他受不了自己人生的不幸,他嫉妒城里的孩子优渥的生活环境,他愤懑自己如灰姑娘午夜散场后的一无所有,还没未成年的他杀了那个男孩,警察审问他的时候,他还天真的以为只要杀他便可以取代他。
所以到底什么是可怜,真的是贫穷和富有之间的金钱差么?真的是别人对你投来的施舍目光么?真的是你衣食无忧后就不再可怜么?真正意义上的可怜是你眼界开拓后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哀叹,是你想改变现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怜是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最后只能告诉自己要内心随喜。
我开始为我之前想让他们见见外面世界的想法感到愧疚,我只是自私的想把他们拉到我认为他们应该见识的世界,却从来没有想过那是不是他们想要的,这对他们不公平.
离开的那天傍晚,我在车里向上天为那个村子里的孩子祈祷,祈祷他们可以健康终老,祈祷他们永远也不要见过外面的世界,那样他们才会安居乐业地活着,放牛,生娃,放牛,生娃,祖祖辈辈,这样才是真正的满足,一生存留的笑容亦如我到达当天正午的太阳,亦如旁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