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在枕边放一本书,也会认为读书的重要性。可是,现在我们真的太忙了。除了每天辛苦地8小时工作,偶尔1小时的加班;等我们回家以后,还要料理一堆琐碎的事情,辅导孩子学习,陪孩子玩耍,照顾父母等等。终于,闲下来一口气,怎么也得犒劳一下自己,追个韩剧、打个游戏、上个微信···洗洗睡前,我们还要刷下微博、给朋友圈点个赞···终于,可以安心地关机睡觉了。哪里还有时间去读枕边放的那本书呢!
因为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简直飞驰在信息高速路上,节省了多少时间成本。碎片化阅读、快餐化阅读,适应了我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知识面的维度可以延伸到过去难以想象的角落。所以,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切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的阻碍。现代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怎么阻碍呢?太过精心的设计、过于完整的呈现、思维难度的降低,使阅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包装过的信息,而不需要面对困难和努力,很容易整理出“自己”的思绪。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缺乏独立思考的我们,或许很容易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吸收者。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如果在枕边放一本书,也绝对是轻松类、消遣类的书籍。而方法论、认知类的书籍,或许此刻正被放在哪个角落垫着桌脚。为什么这么讨厌呢?两个字:头大,读起来不轻松、费脑子。《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对于这个痛点也有很值得启发的解答。有一些书,我们看不进去,是因为你和作者之间的理解力不匹配,作者的理解力远高于你的理解力。太容易读懂的内容,只能说明你和作者的理解力相当,而这种理解力在你遇见这本书之前,本身就具有了。
太多资讯就如太少资讯,使阅读者,知识的搬用工不是知识吸收者,对于读不懂的内容通过思考想办法精读才能提升理解力,自我成长。要做读过书的人而不是读书人,增进理解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我们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阅读一本书有三个目的:①增加读者的资讯;②为了娱乐消遣;③增进读者的理解力。而最有价值的恰恰是第三点。仅仅停留在获取资讯、娱乐消遣的层面,对促进个人成长是有限的。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在阅读,那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你也想要阅读。即使有读不懂的地方,只凭内心的力量,反复咀嚼文字,从一个陌生的概念到清晰地理解,包括不查询百度等搜索引擎,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样的阅读才是对既有理解力的提升。这种看上去很难的方法,也可以叫做“精读”,完全是由内到外,破茧而出的主动式阅读。唯有这样的阅读体验,才是告别平庸的阅读,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阅读好书,自我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有段极好的解读,适合这个比较:为获得资讯而阅读,是“读书人”,增进理解而阅读,是“读过书的人”。而真正懂得阅读艺术的一定是“读过书的人”,因为他们是凭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凭着自己的心智活动努力阅读,从只有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体会,就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
因此,如何学会读书和读好的书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们去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