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十五章赏析
――――牧童对十五章的认知
十五章帛书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 微眇玄达 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 故强为之容 曰 与呵 其若冬涉水 犹呵 其若畏四邻 俨呵 其若客 涣呵 其若冰泽 沌呵 其若朴 湷呵 其若浊 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 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何为眇?眇:1. 瞎了一只眼,后亦指两眼俱瞎。2. 细小,微小。3. 古同“渺”,远,高。4.古同“妙”。
何为志?1.志向;志愿:立~。得~。~同道合。2.志气;意志:人穷~不短。3.姓。4.称轻重;量长短、多少。5.记:~喜。~哀。永~不忘。6.文字记录:杂~。县~。《三国~》。7.记号:标~。
何为容?牧童认为此处应理解为表述,形容,概括。
本章列举了得道之人的七种表现,通过对这些外在表现的观察理解,能分辨出一个人是不是得道了。
与呵 其若冬涉水。他看上去小心谨慎,就像冬天里过河。【 与 [ yǔ ]1.给:赠~。~人方便。信件已交~本人。2.交往:相~。~国(友邦)。3.赞许;赞助:~人为善。[ yù ]参与:~会。 】
犹呵 其若畏四邻 。他看上去警觉小心,敬畏并尊重邻居;【 犹读作yóu,本意是指经过远景规划和长期选育得到的良犬,引申义是如同,相似 】
俨呵 其若客。他看上去庄重恭敬,就像去赴宴席的宾客般端庄严谨;【 俨 ,1,庄严。2.好像;活像:~如白昼 】
涣呵 其若冰泽。他看上去洒脱放松,就像冰块正在消融;【 涣 (形声。从水,奂( huàn)声。本义:流散,离散)〈形〉水很大的;又泛指盛貌】〖 泽:1.水积聚的地方:大~。湖~。润~(潮湿)。沼~。2.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色~。3.恩惠:恩~。~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shì ]古同“释”,解散。 〗
沌呵 其若朴。他看上去朴实厚道,就像未经加工过的木料;【 沌 [dùn]释义:1.水势汹涌的样子;2.浑沌无知的样子。】
旷呵其若谷。他看上去豁达潇洒,就像空旷广大的山谷;【 旷是形声字,日为形,广为声。一说是形声兼会意字。从日从广,表示广大。旷的本意指光明、明朗,又指心情开朗。引申为空旷,特指心境宽广。又由空间的广大引申为时间的久远,还有空缺、耽搁、荒废的意思】
湷呵 其若浊。他看上去浑厚包容,就像浑浊奔腾的河水包容了一切附着于水的物质;【湷zhuāng1、在深水中的树桩。2、槌水深声。其他字义:湷hún,古通“浑”。】
文中的道是指专志道业,真有道德修养的人。古代有真修养的人,要描述他们很难,勉强来说,就像冬天过河从冰面上走一样,小心翼翼,四处观察然后才有行动,远观他们感觉很严肃庄重,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又感觉很温和,很淳朴,心胸宽广,但看起来非常普通,站在人群里,根本看不出他的特别之处。
后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是讲为道的方法,第一步让自己静下来,然后修己心正己性或者说修定,等功夫精深,达到超越时空的限制,才能叫得道高人。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前面的几章,知道为什么要“功成弗居”了吧?知道为什么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了吧?知道为什么要“功遂身退”了吧?
牧童认为,本章是在描写得道者的状态和外表,但是我们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话,我们读的是死书,压根就领悟或领会不了老子的思想。
本章的另外一个要点,不要过分追求极限和完美。“保此道者,不欲盈”,直译为得道之人不追求盈满,再进一步解释,大都翻译为得道之人不自满;牧童认为,这里应该是说得道者不要过分追求极限和完美,才能始终拥有上升的空间和回旋余地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分执着于极限和完美,则容易陷入偏激和被动,最终凝滞生机,无法做到推陈出新、圆融贯通。
这里要注意一个“徐”字,欲速不达的道理。最后一句话,是讲长生久的道理,关键在不欲盈,凡是做个九分满,就差不多了。
从历史来看,道家强调功遂身退,退下来的最好时机是谋略上大势已定,事功上只差最后一步的时候。或老子也认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又或老子认为欲壑难填是人之最大灾难。如同吃饭,八分饱时进食的是美味,十分饱时进食的是不自在,十二分饱时进食的是难受。
注:1、了解了关键字词才能更好地解读。
2、字意中的粗体是牧童认为适用于本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