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传来一只信鸽,携来一封七月的书信。文章很长,请慢慢观赏。
7月24日,我与同伴一起踏上了前往桂林的列车。在前往的途中,望着平生从未亲眼见过的风景,心中对接下来的研学充满激动与向往。
7月25日,研学第一天开始,学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当看到属于自己的名牌,是我第一次感到了激动,有种冲破头脑的喜悦感,感觉自己被别人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一样。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但在我看来,这其中包含的更多的是看重与尊重。
上午,在开班仪式上,组织者为我们介绍了很多具有我现实生活中都没接触过甚过,甚至听到过的头衔的领导者。他们尽可能地将复杂的语言浓缩成简洁明了的语言,我们从中也能听出长者对我们的殷殷期盼。
下午,范宁宁老师就《如何打造有凝聚力的班级》,为我们分享了她的管理经验,着重讲解了在管理过程中家校和谐共育。并将她的观点浓缩成一句:用心做事,用爱育人。接着,廖钢焰老师着重讲解如何用爱育人。她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三‘感’:价值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并分析每‘感’的含义,及如何运用于生活实际。以实例进行深度剖析,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从而便于我们类比于自己的教学当中。
7月26日,研学第二天。上午,由桂华老师从教师听评课方面出发,引导我们思考有关自己的人生走向,并帮助我们如何更好的听课,评课。从而学会提升自己,学会反思,学会更好地成长。下午,由黄继仁校长为我们讲授乡村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用诙谐幽默的言语。将自己的艰难苦困描述得趣味横生。黄老师的人生态度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有形的生命的确非常脆弱,但是无形的力量就会坚不可破。在黄老师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纯朴的,自然的力量。他就像一棵参天古树,时刻不断的向下延伸自己的根茎,汲取更多更广的养分,不停地向上向四周伸展自己的枝桠,引导四周弱小稚嫩的小草,不断地向上攀爬。
7月27日,研学第三天。上午,丁小江老师以“青年教师成长规划”为题,从什么是教育,深度剖析教育的价值和作为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层层递进,层层考问,让我们不断的思考探索:如何成为学生灵魂的引路人?前路或许充满荆棘,但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一开始就是好的。正是因为努力,不断地去改变,进步,成长,才一步步慢慢变好的。
之后,我们便开展了户外的研学活动。
首先,是距今六百多年历史的靖江王府。历史的沟壑几经修缮,从外表愰如能见到昨日的恢宏。而它的内里,则封存了五百多年王朝更替的历史。
接着,我们来到了靖江王府的靠山——独秀峰。
“不登上悬崖,又怎能领略一览众山的绝顶风光。”有着“南天一柱”之称的独秀峰,它起于允升门,终于朝天门。于我而言,凌霄阁即凌驾于云霄之上,此处才是山峰最高处。从此处放眼望去,群山环绕,一个接一个的山峰似正余弦函数图像交替出现,绵绵不绝。
其次,我们参观了湘江战役纪念馆。紧跟着讲解员,随着时间线一步一步来到最为惨烈的一站。经此一役,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为30000余人。战况之惨烈,无法言说。之后,我们集体为烈士们献花。看着烈士们的浮雕,每位战士的神情既布满了凝重、沉痛,又闪烁着坚定。
随后,我们参观了习大大走过的毛竹山村。在那里,我们见到了有800多年历史的参天古树。
接着,我们游览了龙井观景区的幸福桥。并见到了有‘小九寨沟’之称的小湖潭。当看到真正的美时,眼和心将会达成统一。
此次研学,让我不由想起古时的文人学子为探究更深的哲理,充实自己的学问而不辞千里万里,外出游学。如今的我们,虽未经旅途之风霜,崎山之险恶,然,大道致远,行稳致远。